第248部分 (第1/4页)

陈易刚睡下,恼人的手机铃声就响了。

翻身按下接听键,就听祝光梁匆忙的说:“我们找到了两个人,江南造船厂的厂长仓象,下午乘飞机到了香港,另外还有江南造船厂的财务经理刘泰,他们已经办理了去澳大利亚和泰国的机票,最多一个小时,就要分别登机了。

“有资金转账的消息吗?”

“太晚了,查账还要一天时间。”祝光梁所在的部门并不具有十足的经济侦察能力,就算是集中资源,速度也慢的要命。

大概听出了陈易话中的意思,祝光梁看看手表,问:“是否先把他们拦下来?在香港警方有个朋友,正好能帮得上忙。”

这要是公事公办可无此待遇,也就是祝光梁这样的铁杆陈系才会动用自己的私人关系。

“先不急着抓他们。”信息对上了,陈易反而不担心了。他又问了一句:“是否能确定,他们是否代表江南造船厂和某个公司签约了?”

“您稍等。”话筒被捂住了一会,祝光梁旋即回答:“确定没有。”

陈易暗想:如此看来,自己是错估了三菱集团的策略了。他们并非借用乔山的关系来签约——这种方式要通过国资委的审查并不容易,需要打通的关节也多——他们是想帮助这两个人来卷走江南船厂的现金。有党组书记乔山和厂长仓象合谋,又有日本人和明德集团的帮忙,想必会简单不少。

对于资金密集型的企业来说,缺钱定然会步入困境,现在的问题是,他们卷走多少钱才能让一家上百亿的集团陷入困境。

然而,卷走的钱越多就越容易暴露,留给仓象筹钱的时间并不多,尤其是突然跑路的情况,说不定就打断了他们弄钱的步骤。最近几年的外逃贪官最多卷走了4亿美元,仅有极少数人超过了5亿人民币——不管选择哪个数字,都很难让江南船厂变的一蹶不振。

除非……

他们没有其他来钱的途径。

陈易忽然想到前些天的船厂大火。

对于一家资产数百亿的船厂来说,损失几艘在建的万吨货轮算不了什么,问题在于,船厂火灾问题没有解决之前,他们恐怕很难借到新的银行贷款了。保险金也会重新核算,甚至上级单位,也就理由拒绝帮助这家事故频发的造船厂——无论它以前的名声是什么样的。

这些年下岗停产的声明卓著的大型国企可是不少。如此一来,甚至可能会有连锁反应。

陈易嘴角露出一丝讽刺的笑容:“如果江南船厂真的因钱陷入困境,且信誉受到打击,那三菱的名气和注资将会是最好的砝码。”

将予取之必先予之。

用债券换取股权是最廉价的收购方式。

开始的时候也许不用获得51%的股权,但若是能转盈为亏,指不定什么时候就能翻身做地主了。

陈易相信岩崎家族的隐忍,等待三五年,对他们来说真不算事儿。

“祝光梁,先不要动仓象和那个财物经理,如果方便的话,监视跟踪他们。”

“好的。”虽然疑惑,但祝光梁也没有多问。

陈易挂掉了电话后并未睡觉,而是翻身打开了个人电脑检查起了私人资产。如果江南船厂真的寻找注资,且三菱能够得偿所愿,没有理由中国的企业或个人,不能进行注资。

现代的有钱人,能拿出现金的并不多。无数白手起家的商人临到死,都是资不抵债却越做越大的局面。

陈易则不同,他有两只会下金蛋的母鸡,再加上时不时从西大陆弄来的贵金属补充现金流,因此总资产的大部分都是现金——陈氏集团依旧只是代管,算是陈家的共同财产。

日本的财团之所以强大,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金融银行,能够围绕在它的周围,以充沛的现金完成各种计划,从而有足够的耐心慢慢的等下雪,等着滚雪球。

而江南船厂即将面临流血。

看看时间,已是凌晨1点30分。

陈易拿起手机只犹豫了一下,还是打给了方重,将他从睡梦中叫了起来。

“是谁?”方重的语气不是那么正常。夜间的电话通常不是什么好事。

“我是陈易。有点情况,不得以打给你。”陈易声音沉稳,很有安慰人的效果,这也是练出来的。

方重连忙坐直了身子,轻轻按住床上的老婆,口中恭敬的道:“我清醒了,您说吧。”

“我要你立刻做一个投资计划,注资江南船厂。”

“江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