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页)

刘永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眼光超前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个超前的尺度,用他的话说就是“速度超前快半步”。刘永好进一步解释说,就是在“别人没有‘下海’,我们‘下海’了;别人没有投资农业时,我们投资了;别人没有兼并收购时,我们已经兼并收购了多家企业;别人还没有在金融领域投资时,我们已经成为了民生银行大股东之一……”在新希望的发展过程中,刘永好频频出手,先是饲料业,再到畜牧养殖业、再到肉奶深加工业,从房地产业到金融证券业,从化工业到旅游业,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每一次,他都抓住了战略性、历史性机遇,且取得不错的战绩。

1989年,“希望”自行开发生产的“希望”1号乳猪全价颗粒饲料面世,质量堪与泰国“正大”饲料相媲美,每吨价格却比泰国饲料低60元,一下子就打破了洋饲料垄断市场的局面,自此,新希望一举成名。这一次,刘永好抓住战略机遇进军饲料业,是因为正大饲料改变了中国养殖业的结构,市场需求很快释放,供小于求,且价格偏高,而中国饲料业却没有规模化和品牌化的企业。

1998年,刘永好进军地产业,是因为中国房地产业正在进行新一轮的盘整,即将进入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微利”时代,大部分传统房地产公司都谨慎观望、不敢出手,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又注定要爆发新的房地产需求浪潮,刘永好抓住了这一大好机遇。

1998年,新希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可以认为是刘永好进入资本市场的标志。接下来他马不停蹄地闯进了银行这一对民间资本来说极具诱惑力的领地。进军金融业,是因为民营企业的资本需求空前旺盛,而国有银行和金融机构又不能提供也无法满足相对应的需求,刘永好抓住了这一机遇,民生银行应该是刘永好投资效益最高的,可谓名利双收。

刘永好是民生银行的发起人和股东。早在1993年起,刘永好就联合了40余位政协委员共同提案,希望成立一家主要由民营企业家投资、主要为民营企业家服务的银行。这促成了两年后中国民生银行的成立。1996年1月12日,中国民生银行在北京正式挂牌,全国工商联主任经叔平任董事长,刘永好任副董事长。从1999年5月起,刘永好用了整整1年的时间,动用资金亿元,完成了对民生银行一些股份的收购,持股量达到亿股,成为占股的第一大股东。

刘永好所涉猎的金融领地是民营企业家中最全面的:涵盖了银行、股市、保险、信托及基金。

2000年11月,民生银行上市,刘永好、刘永行兄弟二人分别以四川新希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四川南方希望有限公司名义拥有民生银行股份20300万股,占民生银行总股本数万股的12%。2000年,美国《福布斯》评定刘氏兄弟财富为10亿美元,位居中国大陆50名富豪第2位。至此,刘永好这位赤脚走路的中国知识分子,一路走来,不仅在中国农村田坎上留下了他深深的脚印,同时,也用他的精明踩出了一条亿万黄金路。

1997年,刘永好进军旅游业,是因为中国的旅游经济蓬勃兴起,而与之相对应的旅游资源系统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这无疑是一个大机会。

就在整个2002年一年的时间里,新希望收购11家乳品企业,大举进军乳业,跻身为乳品行业的主流人物。刘永好生产乳品,从一开始起就从源头抓起,实行规模化、一体化生产,因而,就在乳品行业发生“三聚氰胺”事件的时候,新希望旗下企业生产的乳制品,经过国家、省、市三级的检查,均未检测出含有三聚氰胺,这使新希望乳品迅速赢得人心。

与此同时,刘永好将产业链延伸到下游食品加工行业,新希望的“美好”牌肉制品已成为西南地区的“第一品牌”。

从2005年起,刘永好开始大规模兼并重组各地农牧企业巨头。这一举措又让刘永好抢占了先机。当很多大老板在狂热的股市中骑牛上市,因金融危机的爆发而栽了跟头的时候,农业却给刘永好带来了稳定而持续增长的利润。因为,尽管金融危机使人们兜里的钱少了,但人们在“吃”上不可能不消费。

刘永好从饲料业起步,到成为中国第一家民营银行的第一大股东,再到入股民生保险,投资信托业,整合农牧业产业链,他掌握了农业资源、农产品资源、融资渠道,更重要的是,他掌握了现代企业的发展规律。

抢占先机才能独占鳌头,刘永好不断捕捉商业信息,往往在他人来不及反应的时候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断地为自己的产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