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页)

小理脱下羊绒大衣,铺在观察室的长椅上,小心翼翼地把陶陶放在上面,又用大衣的另一半给孩子盖好。

陶陶哭累了,立刻闭上眼睛睡着了。

小理轻轻蹲在女儿的身边,冷得抱住双肩。

小理就那样蜷缩着,她凝视着女儿红彤彤的小脸,倾听着女儿急促的喘息,抚摸着女儿血迹斑斑的小手……护士的话再次在耳边轰鸣。

小理连忙埋下头,泪水夺眶而出。

女儿为什么会这样?女儿为什么会瘦小?

一切该从小理的母亲说起。

如果没有她,小理就不会认识杨革文,更谈不上有陶陶了。

这样的结论也许别人不理解,但对小理而言,她所有问题的根源的确要从母亲说起。 (140625)

日期: 03/13/06 21:21

小理的母亲叫刘凤琴。

刘凤琴生下来七天就被丢弃在一个四合院的门口,被不能生育的小理姥姥撞见后欢天喜地地抱回了家。从此,刘凤琴就成为养父母的掌上明珠。

刘凤琴十岁的时候,从邻居的嘴里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大哭大闹着要出走,养父母双双

跪下苦苦挽留。怕再起风波,他们毅然远离故土,对女儿也越发娇生惯养,百依百顺。

“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刘凤琴的父亲母亲双双被定为“现行反革命”。在狱中,母亲突发心肌梗塞猝然离世,父亲也不堪重刑自尽了。

十九岁的刘凤琴当时正在上山下乡,噩耗传来,在地里插秧的她一头就栽了下去。本来就与同伴们不太和睦,再加上是“反革命子女”,刘凤琴受尽了歧视和污辱。

刘凤琴长得漂亮。她超群脱俗的脸蛋、雪白的皮肤,以及有胸有腰的身段让人们越来越有理由相信关于她身世的传说——她是一个舞蹈演员的私生女。

刘凤琴的形象与她所处的环境极不谐调,她就像一只在一群脏兮兮的母鸡中傲然独立的丹顶鹤。

刘凤琴的美貌为自己招来了女人的嫉妒,也为自己赢得了众多自以为强壮的男人的保护。

小理的父亲就是其中的一个。

小理的父亲叫王爱军,是理工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农村公社的大学生。在公社干部中格外出众的王爱军对在知青男女中格外出众的刘凤琴一见钟情。

王爱军的追求简单而大胆。他先是想办法获得了对刘凤琴所在支队的领导权,把最轻的活计分给她干,然后就开始了直截了当的关怀和体贴。

王爱军是孤苦伶仃的刘凤琴的救命稻草。

不仅如此,王爱军的方式也很让刘凤琴受用。他哄着她,看她的脸色行事,如同她的养父母。

刘凤琴是王爱军生命中的第一个,王爱军也是刘凤琴生命中的第一个。

在那个闭塞苍白的年代,一切都必须明晃晃地屹立着,连假话都会变得堂而皇之;于是,在不存在其他任何诱惑的条件下,男与女的关系就成为世界上最神秘、最难以突破的关隘。

若干年之后,在这个早已经变得光怪陆离的世界上,好多在那个年代缔结姻缘的夫妻们都会幡然醒悟——他们从来就没有过爱情,有的只是性欲、好奇心,以及权衡了彼此的政治面貌、家庭成分之后仓促领取的一纸婚书。

王爱军和刘凤琴就是那千百对夫妻中的一分子。

但是,王爱军是真心喜欢刘凤琴的。他喜欢她单纯的样子,扎着两根大辫子,稍不顺心就撅起嘴巴,连发脾气也比别的姑娘好看。

刘凤琴在王爱军心中至高无上的美丽,引发了这个男人最原始的情欲。

生来有些腼腆的王爱军控制着自己,尽管他不知这种控制能坚持到什么时候。

终于有一天,王爱军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把卑微的自己献给高傲美丽的刘凤琴,让他永远地属于她,而她也永远地属于他。

刘凤琴痛得扇他的嘴巴,掐他的肩膀。王爱军边吻着刘凤琴边哀求:“凤琴,我想死你了,把我给你吧,你要了我吧!”

刘凤琴住了手。

她不知道,在“要了”王爱军的同时,她也把自己给他了;她更不知道,她的“给”比王爱军的“给”更珍贵,更圣洁,那是女人一生惟一的一次,同生命一样,去了便永不复来。

在荒山野地的草垛子边,两人滚来滚去,分分合合。最后,满头是汗的王爱军死死抱住满身草屑的刘凤琴,“哦,我是你的了,我是你的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