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1/4页)

历史有时也会开玩笑。陈逸从南洋归来参加祖国民族独立解放,抗击日本侵略者;共和国成立之际,他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派他出去收集情报,国民党遗部怀疑他是共产党,要抓捕他;后在共和国的政府里工作,非常时期,又认为他是国民党的特务,遭遇迫害。其实,他一样都不是。他只是一热血的海外华侨,一名平凡的中国人。

记得在父亲去世后,曾收到一封海南三亚来信。读后,方知是陈逸所写。遗憾的是父亲未能看到这封分别三十多年后其战友的来信。他在信中写道:“今日云南省委正为我们这批侨工回国抗日胜利树碑,叙功纪念。所以,我们名正言顺,不要怕了。现在昆明的侨工同乡中你是最高龄的,海南有黄守琛他八十二岁,你要保重好身体……”可惜,父亲刚去了天国。我回信告知父亲已过世的消息,他无比伤感地写来回信:“从被流放十多年的岁月里,我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不敢通信。一直至今,多方打听,才知你父情况。我伤心的是他未接信即去世了。我和你父在新加坡时,各住一方。在云南解放初期,我在省军区情报二处工作,为掩人耳目,假装失业,故与你父同吃一段时间,结下很深情谊。”信末,他写道:“寄语你几句,即是当时侨工的志愿!

三分天下两分亡,全民奋起保家乡。

海外赤子怀故国,踊跃从戎赴战场。

负责后方运输职,供应前线炮弹粮。

今日树碑记事迹,勉励将来大发展。”

陈逸,一颗赤子之心,尽管久经风霜,历经坎坷,但他矢志报国无怨,爱国无悔!

南侨机工多少往事可以追忆(1)

岁月如梭,生命匆匆。在人生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难忘的往事可以回忆,又有多少辛酸的旧事不愿再提。当人们追忆那段决定生死的往事时,脑海的闸门总是那样沉重而谨慎地开启,又艰难地关闭。一些回忆让人思维变得模糊,一些追忆又会使人脑子变得清晰。南侨机工的往事就是这样……

1937年,日寇全面入侵我中华,国土沦陷,生灵涂炭,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关头。800万南洋华侨义愤填膺,同仇敌忾,积极投身于抗战热潮之中。远在南洋45埠的168名代表,于1938年10月齐集新加坡开会,宣布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并选举陈嘉庚为主席。大会通过一项庄严的《宣言》,号召800万南洋华侨精诚团结,誓为祖国政府后盾,出钱出力,支援抗战。当时,普通司机、修理工、富家子弟、工程师、大学生纷纷唱着《再见吧,南洋》,奔赴滇缅公路。有的不满20岁却虚报年龄;有的与未婚妻约好胜利后再相会;有的瞒着家人秘密报名,只在临行前留下一封家书。

《新华日报》1941年1月27日的报道说,“几乎每个人回国来参加抗战的经过,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史实!”

南侨总会的成立,标志着南洋华侨在抗日救亡大前提下,实现了空前爱国大团结,标志着陈嘉庚是南洋华侨众望所归的领袖。在南侨总会的领导和号召下,南洋各地筹赈会进一步扩大和发展,支援祖国抗战行动的高潮迭起,捐款所得数额巨大。据统计,华侨从1937年至1945年,八年抗战中捐款共达13亿多元(国币),平均每年16000多万元,其中南洋华侨捐献比重最大。以财力支援抗战的另一项是侨汇,是华侨寄回祖国赡养亲属汇款,数额比捐款更大。仅从1937年至1943年通过银行途径的侨汇,据统计共达55亿元(国币),平均每年约8亿元,数额巨大,而其中南洋侨汇居多。

海外华侨在物力方面对祖国抗战贡献也甚为可观。截至1940年10月不完全统计,共捐献飞机217架,坦克27辆,救护车1000辆,大米一万包,以及大量药品、雨衣、胶鞋等用品。自1937年至1940年捐献物资总数达3000批以上,每月平均100批。以上物资多数亦为南洋华侨所捐献。

抗战中,国内机工及汽车奇缺,运输十分困难。1939年1月,陈嘉庚受国内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处委托,自1939年至1940年期间,通过南侨总会在南洋等地招募“经验丰富、技术精良、胆量亦大”的南洋机工9批共3193余人,并捐赠汽车310辆及其他物资。这些华侨机工,满怀爱国热情,离别南洋亲友,回到祖国西南边陲,在滇缅公路崎岖艰险的1146公里运输线上,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运送各种国内急需的战略物资。

南侨机工的抗战史,是中国华侨史上一次人数最为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