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第1/4页)

旯楣世铩6�淮ㄖ苁迨澹�≡裼氪鲎骞媚锝峄椋�杉伊⒁岛蠖ň用⑹校��钋�奂枘选?拐绞だ�螅��谠颇厦⑹薪滞钒谔�鍪止の褰鹞�稚�疲�恢钡�1949年解放。1960年,他到潞西县五金厂工作,直到1986年2月退休,2003年1月3日因病逝世,享年82岁,最后安葬在云南芒市,与他战亡的1800多名南侨机工战友们一道永远长眠祖国西南边陲了!他一生献给了祖国,献给了西南边疆的各族人民。

谢川周最后的归宿,使我突然认识到,这些海南籍的南侨机工、未能魂归琼崖者,其实比我父亲更加伟大,因为他们永远魂守西南国门,是真正的无私奉献!

2006年5月,我沿着父亲抗战的足迹重走滇缅公路直达缅甸腊戍。路过芒市时,很想请当地侨联的同志带我去见谢川周的家人。但非常遗憾,因途中延误,离飞机起飞的时间不多,我放弃了这次寻访,只好回到昆明南侨机工联谊会查找有关他的档案资料。

据南侨机工云南联谊会资料和云南省档案馆档案(档案号:92…4…143… p162)记载:

谢川周,男,1921年7月出生于广东海南岛万宁县一个贫苦的家庭。1935年他14岁时,从海南岛海口乘船前往马来亚,在太平埠古打律合美号咖啡茶室谋生;15至17岁在马来亚太平联华汽车修理厂当学徒,学会了开车和修车。1939年,18岁的他毅然放弃南洋的生活,参加了第八批机工回国服务团。他从新加坡上船,经两天三夜的航行后到达越南西贡,再转乘火车到达云南昆明潘家湾,进行为期几个月的军事和汽车驾驶技术训练,毕业后分配到西南运输处第9大队26中队32分队(大队部驻云南省芒市三棵树),开始在滇缅公路上紧张运输抗战军火。一年后,他调到缅甸仰光,继续军需运输。期间,经常受到日机扫射和轰炸。八个月后,他在日寇占领仰光前不久,撤退到八莫,抢运军火到芒市。

南侨机工多少往事可以追忆(20)

1942年4月的某一天,谢川周从缅甸八莫拉上一车的军用物资赶回国内。途中,才得知云南勐汝已被日寇占领。在已经没有退路的情况下,为防止车上的军火落到日寇手里,他迅速将车子倒到崖边,把汽车翻下山谷。此时,身在异国他乡,举目无亲,他只好跟随大批难民,经过18天的艰难跋涉回到云南腾冲。这18天当中,有15天没有吃过一粒饭,全靠野菜和凉水充饥。稍作休息,几天后他又与几位南侨机工一起赶到怒江边,雇了一个筏工,冒着汹涌的江水,乘竹筏冒险冲到对岸,再继续走到保山。这时的保山,已被日寇的飞机炸成一片废墟,原队部已经无法联系,谢川周只好搭车继续赶往昆明,最后到了驻曲靖的一个辎重兵团。后来他参加中国远征军到印度,曾在骡马团、炮五团(我父亲和王云峰当时在炮四团),后又到印度加尔各答参加英缅军运输队。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再驾驶着美国CMC卡车从印度加尔各答沿着中印公路回到昆明的黑林铺。

这一段抗战历程,对于谢川周而言,虽在滇缅公路上历尽艰难险阻,但抗战胜利的喜悦,却让他足以自豪地告慰南洋的家人。

但在“文革”中,这段历史被颠倒是非。谢川周被扣上“里通外国的特务头子”之罪名,遭受迫害。其在海南的一个弟弟,也因为他的这段历史问题被关押,最后逃到山坡上自缢身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南侨机工的历史问题有了公正结论,华侨政策得到落实。当谢川周应邀来到北京、登上天安门城楼的时候,他百感交集,曾经有过的后悔亦随风而去。他终于抖落长期蒙受的冤屈,等来了南侨机工的春天。

在机工的行列中,还有四位华侨女青年,她们有的女扮男装,有的向父母写了告别书,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归国的征程。出生在马来亚一个商人家庭的白雪娇,化名施夏圭随机工队回国抗日。临别前,她在给父母的书中就说:“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是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我是为了“替祖国做点事”。

陈嘉庚曾在《南侨回忆录》中写道:“有一修机工在洋十年,每月收入坡币二百余元,自甘牺牲,并招同伴十余人,带齐全副机器前往。”他指的是来自新加坡的英国汽车公司卓有声望的机械工程师王文松。王文松出任仰光汽车修理厂厂长,装配了大批美国道奇汽车。美国工程师原计划每组5天装配好一辆,而王文松与同事们每组每天装好一辆,全队每天可装配10辆以上。

有位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