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1/4页)

初中时学校组织郊游,我去了一次西山,那是惟一的一次,没留下任何印象,只能恍惚记得去西山的路。可这记忆中的路却在十多年中改变了,我竟然凭着记忆走到了滇池。

站在滇池边,我由不得自己不想一些这里发生过的事,和蔡红梅在滇池的小船上走下,被一群记者包围,引发了一系列戏剧情节。我实在忘不了这些。本想去西山清净,却因为走错了路而不清净,我烦躁。转身走向已经看得见轮廓的西山,我的脚步速度加快,快得让我自己都不适应。

史料上记载,龙门石窟建于罗汉山悬崖,公元一七五一年开建,历时七十二年才竣工。石窟在绝壁之上,镂空凿成许多石室、石道、石栏、佛台、佛像,包括别有洞天、龙门石坊以及达天阁石窟等。沿隧道石阶,可登达天阁石窟,此处悬崖垂直高出滇池水面三百多米。这个景点是乾隆四十六年由道士吴来清开凿的,吴道士病逝后由杨汝兰、杨际泰接着招募石匠继续这个工程,咸丰三年全部完工。龙门本是“达天阁”前石坊题额,清嘉庆时,昆明彝族诗人那文凤题诗于慈云洞香炉上:“万钻千锥显巨才,悬崖陡处辟仙台。何须佛同天生就,直赛龙门禹开凿。”第四句便是龙门的由来。龙门内的“魁星点灯”、门楹、香炉、石案、供瓶及游龙等,都是在天然岩石上精雕细刻而成,室外有月台,护以石栏。凭栏下视,百丈悬崖峭壁,滇池水天一色,为西山诸景之冠。

读历史是我的弱项,那些能让我睡着的史料语言绝对激发不了我的兴致。和柱子、孙元波在一起创业的经历更把我惯出的毛病,没有激情和灵性的语言对我简直就是一种折磨。这一点我和我爸不同,我爸能对一切史料、戏词兴致勃勃,我只能对有感性的东西产生兴趣。比方龙门,我觉得任何人的介绍也不如我自己登上去感受一下,感受到的一定是真正自我的东西,自我的东西对自我才有意义。

我站在山下看高高在上的龙门,这个精美庞大的建筑对我会是什么概念?小柳顿悟自己的爱情时就在这个龙门下,我来找的也是所谓的顿悟,我从哪里开始顿悟?

夜色龙门,幽光闪闪,竟然有人影晃动。

这是整个昆明城沉睡的时刻,是整个高原最安静的时刻,龙门上却有些动静。那些山上的人影激发了我的好奇,我踮步拧腰,脚下生风,一扬手直冲山顶。

第10章 大雪·冬至(4)

石头上慢慢走动着几个人,也有几个或蹲或坐在那里呈沉思状,整个构图很像是抽象派的戏剧舞台,背景有些光怪陆离,人物全是黑色调,和我一样。

你们,在干嘛?我对着一个拳头托腮沉思着的黑衣人问。

那人抬头看了我,只看了一次,就没再抬头。他什么也没说,继续他的沉思。

我突然觉得这些人好像是先哲的幽灵,是只在黑夜里才回归世界的仙人。他们脚步无声,行动飘逸,黑色的长袍拖在石头上,身前身后都没有影子。我再看那些我感受到的光线,看不出是来自月光还是来自星光,龙门这里并没有灯光,那些光好像来自所有黑衣人本身……

我只好从一块石头跳上另一块石头,再跳向更远的石头。我在探奇,这是不错的神奇事件,我的兴致油然而生。

终于我听到有人在说话,三个聚在一块石头上的黑衣人在聊西山的传说。他们只在说,一个人说完,另一个人接着说,没有相互的衔接,也没有问答和讨论。他们说话的语调完全一样,语速也几乎一样,音量和音质也相同。他们表情平静,面如夜水,眼神都很执着。他们讲述了关于西山关于龙门的好多传说版本,不相同,却相通。

西山的形状很像一位美女卧在滇池两岸,只是这个美女实在有些庞大。她的头、胸、腹、腿部历历在目,青丝飘洒在滇池的波光浪影之中,丰姿绰约,妩媚动人。睡美人的民间传说是这样的——远古,一位公主耐不住宫中寂寞,偷偷出了王宫与一小伙结为夫妇,后来国王为了拆散了他们的美满姻缘,用计将小伙子害死。公主悲痛欲绝,痛哭不止,泪水汇作了滇池,她也仰面倒下化作了西山……这个西山,原本属于爱情。

龙门的传说则有两个版本,一个是荣誉和地位为主题的版本,而另一个,说的仍然是爱情。

龙门的整个工程都是在一块天然岩石上精雕细刻而成的,构思奇巧,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但魁星手上的笔尖是另外安上去的。

第一个传说是:有一位参加雕凿石室工程的师傅参加凿龙门,与伙伴们辛苦了十余年,在最后刻魁星手中的朱笔时,不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