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4页)

公元951年,郭威称帝,其全家(包括两个儿子)全数被杀,立柴荣为太子。

公元954年,郭威病死,柴荣即位,时年33岁。改年号显德,史称周世宗。即位当年,北方的割据势力——北汉马上联合契丹前来进犯,柴荣力排众议, 自任主帅亲征, 大捷。 战后, 他对战争中所暴露出来的军队中的种种问题毫不姑息, 命令赵匡胤对军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编, 使军队战斗力大大加强。 同时, 赵在军队中的威望也急速上升。

公元955年…公元959年, 后周进行了大规模的对外作战,先后征讨了西蜀,南唐,北汉和契丹。几乎每次征战周世宗无不亲力亲为,战斗在第一线。而赵匡胤则在一次次的战斗中不断地建立起自己的功勋和势力,成为后周的著名将领。

公元959年,柴荣第5次亲征,麾师直指北方的强敌契丹。赵匡胤领兵随行。开战后,仅仅42日便占领了燕南各州。然而,在攻取幽州时,柴荣猝然重病,周军被迫还师。

公元959年6月29日,即显德六年,日落时分,柴荣病逝于后周大梁万岁殿,年仅38岁。临死立7岁的长子柴宗训为太子,委国事于范质,王傅两丞相,委军权于义弟赵匡胤。

公元960年,显德七年元旦,失去英主的军队急需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 军士在陈桥驿站发生了哗变,把黄袍加到了赵匡胤的身上。赵匡胤率军队回朝,迫使幼帝柴宗训让位,遂称帝,改元乾德。其时,赵匡胤也是33岁。其后,赵贬周废帝于房州。

公元976年,开宝九年,赵匡胤猝死,只留下了”烛光斧影”的传说。

关于”誓碑”的史实

。一个7岁的孩子,仅仅凭着血统的关系,而没有任何实力派的支持(特别是没有军方的拥护),如何能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里坐稳帝位? 毫无疑问,赵匡胤是继柴荣驾崩后唯一在当时有能力统一天下的人。他的即位, 不仅是当时军队拥立的结果,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但是,问题就出在:他和柴荣之间有着(或是有过)兄弟般的感情。

从昔日并肩作战的兄弟的遗孤手中夺过天下大权,于情于理他都说不过去。

“夺天下于孤儿寡母之手”,历史将给他一个什么样的恶名!而且,居然还是夺自于他兄弟的遗孤之手!

大宋的开国皇帝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内疚与负罪中。他最后终于想出了一个方法,来赎回他的罪过。

于是,就有了”誓碑”的传说。

赵匡胤立下了祖训:凡是大宋的历代皇帝,在祭祀时必须要在誓碑前下跪,并默诵碑上的誓言,世世代代,不得违抗。

但是几百年以后,在金兵攻破开封府后,誓碑上的内容才为世间所知。誓碑上只有几行字:“不准杀士大夫上书言事者;

“凡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即使有谋逆大罪,亦不可株连全族,只可于牢中赐死,不可杀戮于市。

“不遵此训者,吾必不佑之!”

果然,世代的大宋皇帝遵守了赵匡胤的誓约,柴氏子孙得到了很好的照应,并没有出现一般朝代常有的屠杀上一代皇室全族的惨剧。(其实,在里的”小旋风”柴进,就是柴氏后人。他在他的府中收留过不少梁山好汉,就是仗着宋太祖赐给的”丹书铁券”——即免死金牌。)

当然,赵匡胤的这一做法也是很高明的,不仅安抚了前王朝的皇室,也对天下百姓显示了自己的心胸气度。难怪田中先生给了他”非常贤明”的评价。

周世宗柴荣生平二三事

宋太祖赵匡胤的事迹为人所知的比较多,然而,在这里我却要介绍一下不大为人熟悉的周世宗柴荣。

周世宗柴荣(921…959), 出生卑微,仅仅因为他的姑母嫁给了后来成了枢密使的郭威,才步入了权力中心。他15岁加入军队,24岁拜将,33岁称帝,然而在位仅仅七年便病逝。在其在位期间,他的英明远识与壮志雄心令人赞叹,史称”五代第一明君”。

● 公元955年,柴荣派赵匡胤率军进攻南唐,由于南唐守将刘仁蟾死守,寿州城久攻不下,周军围城达一年之久,多次击退城外的南唐援军。刘仁蟾知寿州不可守,忧急交加而中风。其部下与儿子将其抬出城外投降周军,柴荣表彰了刘的赤胆忠心并给予弥留中的他以高官。显然,这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

● 公元957年,柴荣与赵匡胤联袂出征南唐,在攻打楚州时,南唐守将张彦卿誓死不降,而且手刃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