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 (第1/4页)

瞬恍姆��搿⊥骋惶煜拢�馐遣豢赡艿摹!�

【读解】

关键是“养人”。

服人服心,教育的潜移默化功能是不可估量的。

作为教育家,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对于教育的作用都非常重 视而身体力行。

因为,无论你有多么好的思想,多么好的治国平天下方略,一 言以蔽之,多么“善”。不通过“养人”--培养教育,怎么能够 让人们理解而化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呢?

就是我们今天,不也仍然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吗?

………………………………………………

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原文】

徐子①曰:“仲尼亟②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③,不舍昼夜,盈科④而后进,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⑤。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问雨集,沟浍(6)皆 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7)过情,君子耻之。”

【注释】

①徐子:孟子的学生徐辟。②亟:屡次。③混混:通“滚滚”, 水势盛大的样子。④科:坎。⑤是之取尔;“取是尔”的倒装句, “取这个罢了。”(6)侩(kuai):四间大沟渠。(7)声闻:名声,名誉。

【译文】

徐子说:“孔子曾多次赞叹水,说:‘水啊!水啊!’他到底觉 得水有什么可取之处呢?”

孟子说:“水从源泉里滚滚涌出,日夜不停地流着,把低洼之 处--填满,然后又继续向前,一直流向大海。它是如此水不枯 竭,奔流不息。孔子所取的,就是它的这种特性啊。试想,如果 水没有这种永不枯竭的本源,就会像那七八月问的暴雨一样,虽 然也可以一下子灌满大小沟渠,但也会一下子就于酒枯竭。所以, 声望名誉超过了实际情形,君子就会感到羞耻。”

【读解】

孟子一方面祖述仲尼之意,阐发水的特性;另一方面用水比 拟人的道德品质,强调务本求实,反对一个人的名誉声望与自己 的实际情况不符。要求大家像水一样,有永不枯竭的安身立命之 本,不断进取,自强不息。

其实,我们在《韩诗外传》里发现了孔子自己对于为什么要 “亟称于水”这个问题的详细回答。

问题是由子贡提出的。子贡说:“君子看见大水总是要观察, 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回答说:“君子是用水来比拟人的道德啊!水到处给予而 无私,这不是像很有德行吗?所到之处万物生长,这不是像很有 仁爱吗?流向总是循着一定的道理,这不是像很有正义吗?浅处 流淌,深处莫测高深,这不是像很有智慧吗?奔赴深渊大谷而毫 无疑惧,这不是像很有勇气吗?任何细微之处也不放过,这不是 像很明察吗?遇到险恶地势也不避让,这不是像很容忍大度吗?脏 东西进去,干干净净出来,这不是像很善于化育吗?水面永远是 平的,这不是像很公正吗?不求一概满盈,这不是像很有节度吗? 无论经过多少曲折,始终向东流,这不是像意志很坚毅吗?正因 为水有这些特性,所以君子看见大水就一定要观察。”

这简直就是一首水的赞美诗啊!生动而深刻。既然如此,我 们何不观水去呢?

………………………………………………

人与禽兽的差别有多大?

【原文】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①,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注释】

①几希:少,一点点。

【译文】

孟子说:“人和禽兽的差异就那么一点儿,一般人抛弃它,君 子却保存它。舜明白一般事物的道理,了解人类的常情,于是从 仁义之路而行,而不是为行仁义而行仁义。”

【读解】

人与动物的差别何在?

在今天,这已是一个人类学的命题了。可孟子却早在两千多 年前就提出了这个问题。

孟子说,人与禽兽的差异就那么一点儿,至于那一点儿到底 在什么,他在这里没有说。不过,我们在《滕文公上》)里曾听他 说过人之所以为人,吃饱了,穿暖了,住得安逸了,如果没有 教养,那就和禽兽差不多。可见,在孟子看来,人和禽兽的差别 就在于有没有教采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没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