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部分 (第1/4页)

凡事不想一想就行动叫做莽撞,往往会导致后患。但想得太 多,瞻前顾后,翻来覆去,则容易陷入犹豫不决的狐疑之中,导 致优柔寡断。 忧郁的丹麦王于为报叔父的亲父娶母之忧而思虑再三,左右 为难,因此而错过了下手的大好机会,结果与敌人同归于尽。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这就是莎士比亚笔下著名的“哈姆雷特式的犹豫”。 当断不断,反被其乱。 所以,“君子务穷理而贵果断。”(朱熹)既要想清楚,有所思 考而后行动,又不要优柔寡断。 有人往往把“三思而行”作为孔子的教导,实在是张冠李戴, 歪曲了圣人的意思。 记住:考虑两次也就可以了啊,不要想得太多!

………………………………………………

愚不可及的大智慧

【原文】

子曰:“宁武子①,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 愚不可及也。”

【注释】

①宁武子:卫国大夫,姓宁,名俞,“武”是谥号。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当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便发挥他的聪 明才智,当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便做出一副愚笨的样子。他的那 种聪明是人们可以赶得上的,他的那种愚笨却是没有人能够赶得 上的。”

【读解】

政治清明时便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作贡献,政治黑暗时 便压抑自己以求洁身自好,以免同流合污,以免遭忌妒遭迫害。

这就是大智若愚,这就叫难得糊涂。

清代名士郑板桥说得好:“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而转入 糊涂更难。”

所以圣人说宁武子的聪明是人们可以赶得上的,而他的那种 “愚笨”却是没有人能够赶得上的。

说穿了,发挥才智易,压抑自己难。

好一个宁武子,愚不可及,实在是非寻常人可及啊!

………………………………………………

不念旧恶少怨恨

【原文】

子曰:“伯夷、叔齐①不念旧恶②,怨是用③希④。”

【注释】

①伯夷、叔齐;商代时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因互相推让王位而 都逃到周文工那里。周武王起兵讨伐商纣时,他们俩拦住车马劝阻。周朝统 一天下后,他们以吃周朝的粮食为可耻,饿死于首阳山。孔子称他们二人为 “古之贤人”( 《 述而 》)。②旧恶:宿怨,旧仇。③是用:是以,因 此。希④:通“稀”,少。

【译文】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过去的旧仇,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 此很少。”

【读解】

俗话说:“退后一步天地宽。”

过去有人对不起自己,但毕竟已经是过去的事了。过去了的 就让它过去吧!潇洒一点,不怀恨别人,和别人之间的仇怨也就 因此而没有了。就算对方是坏人,也终有被感化的一天。

不然的话,怨怨相报何时了?大家都处处设防,永远没有安 宁的一天。

就连圣人不也认为伯夷、叔齐不记旧化是一种美德吗?

所以,对人宽容一点吧,不要老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

………………………………………………

伪君子的丑恶嘴脸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①,左丘明②耻之,丘亦耻之。匿怨 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注释】

①足恭:十足的恭敬。②左丘明:相传即《左传》的作者,但无确 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十分谦卑恭敬的样 子,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心底藏着对某人的怨恨,表 面却要去和那人友好,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读解】

在《学而》篇里,孔子已经说过:“巧言今色,鲜矣仁。”花 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在这里, 又加上了“足恭”一笔,进一步描画了那种表里不一的伪君子的 丑恶嘴脸。并且还举出了具体的例证,那就是“匿怨而友其人”。 明明心里恨死了你,表面上还和你友好得很,“哥俩儿好啊,三桃 园啊……”像这样的人,是典型的伪君子,“嘴巴说得蜜蜜甜,心 里藏把锯锯镰”,其用心奸险,真比那些明火执仗的抢匪不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