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部分 (第1/4页)

【注释】

①徙(XI):迁移。这里指向“义”靠拢,仗自己的行为符合“义”。

【译文】

孔于说:“品德不修养,学问不探讨,听到正义不追随,缺点 错误不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

【读解】

圣人的忧虑当然都是他所处的时代的反映和社会现实的 照,不然的话,他忧虑什么呢? 更进一步说,圣人所忧虑的四种现象实际上又不只是他所处 的那个时代才有,而是每一个时代甚至每一个人都可能出现的过病。

不讲品德修养,不讲学问,不讲正义的原则,不改正缺点错误,只讲金钱,只讲赚钱之术,唯利是图,有钱就是大哥。这些现象,难道我们还见得少了吗?“读书热”在哪里?“学问热”在 哪里?“雷锋精神”又在哪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更不 用提了!

所以,圣人真是“一肩挑尽古今愁”,连他的忧虑也是“放之 四海而皆准”的。他的救世主义的精神,至今不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吗?

………………………………………………

旷达的个人生活

【原文】

子之燕居①,申申如也②,夭夭如也③。

【注释】

①燕居:闲居,古代士大夫退朝而居叫燕居。②申申如也:仪态舒展的样子。 如,形容词词尾,义同“然”。③夭夭如也:和乐喜悦 的样子。

【译文】

孔子在家闲居的时候,仪态舒展自如,神色和乐喜悦。

【读解】

一肩挑尽古今愁,忧国忧民忧天下的孔子在家闲居时却仪态 舒展自如,神色和乐会悦,过着无忧无虑的个人生活,完全不是 我们所想象的那样一副愁眉苦脸,严肃庄重的样子。这是因为他 虽然忧中忧民忧天下,但却不忧个人生活,在个人生活上抱着以 平淡为乐的旷达态度,所以始终能保持爽朗的胸襟,舒展自如的 心情。说到底,就是他很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精神。而不像我们 今天的人,急急如律令。东奔西窜,疲于奔命。电话有了要传呼, 传呼有了要手机,生怕失去了任何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却又逢 人便感叹:“唉,活得真累!’”难道这累不是你自找的吗?更何况 你累什么呢?不外乎是累财累名累地位,累一己之得失、个人的 利益,其结果是连“燕居”的时间都没有了,更不用说什么“申 中如也,天天如也”。与其如此,倒不如向圣人学习,甩开个人名 利之累,退而间居,保持舒展和乐的心态,平平淡淡,轻轻松松 过一生。

………………………………………………

举一反三的教学法

【原文】

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③不以三隅反④,则不复⑤也。”

【注释】

①愤:指想弄懂而还没有弄懂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充满求知欲时的精神 饱满如晶状态、②诽:指想用语言表达什么意思而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言 词的状念。③隅:方。④反:反过来证明,也就是类推的意思。 ⑤复:重复,反复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想弄懂而弄不懂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他 想说什么而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引导他;告诉他一方,他不能类推 其余的三方.也就不再重复告诉他了。”

【读解】

这是典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激励,诱导,启发。

关键在于把握住火候,刺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由此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我们读《论语》,观察孔子教学的实例:学生各述其志,畅所 欲言,甚至提出刁钻古怪的问题;老师循循善诱,举一反三,课 堂气氛生动活泼,兴味盎然,的确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

遗憾的是,后世儒生尊孔读经,居然没有学到圣人的教学方 法,而是死记硬背,搞填鸭式的硬填,流风所及,培养出了不少 ”陈最良”式的酸腐秀才。

现代教学。方法推陈出新,电脑开始进入教室,与孔子的时 代已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的启 发式教学方法和精神却并没有因此而过时,依然值得我们为人师 表的人谨记并运用于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去。

………………………………………………

不要在丧事中大吃大喝

【原文】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