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部分 (第1/4页)

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实际上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割裂的。一方面, 如孔子所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取信于民是最重要的。 但另一方面,也如孔子所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没有 “足食.足兵”,也就不能取得老百姓的信任。所以,一味高喊 “穷棒子精神”,要求人民“勒紧肚子闹革命”,的确是不能取信于 民的。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说到底,还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的问题。

儒学的观点是两个方面都不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文明方面, 所谓“重义而轻利”。所以,当子贡提出二者必居其一的两难选择 时,孔子作出了“去食”的选择。这正如后来孟子那个著名的选 择一样: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孔子并非不重视“足食,足 兵”。正如孟子并非不喜欢吃鱼不想活命一样,都是“必不得已而去”。 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

………………………………………………

文与质的辩论

【原文】

棘子成①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 子②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③”。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 犬羊之鞟④。”

【注释】

① 棘子成:卫国大夫。②夫子:这里指棘子成。古代大夫可以被尊 称为“夫子”,所以子贡这样称呼他。③驷不及舌:驷,四匹马。古代用 回匹马驾一辆车,所以,驷不及舌的意思是说:舌头动作很快,一旦说话出 口.即便是四匹马拉的车也追赶不上。这就是成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 语源。④ 鞟(kuo):去掉毛的皮,即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去掉 毛色花纹,那虎豹的皮与大羊的皮不就是一样的了吗?言下之意是强调毛色 花纹(文)也具有重要性。

【译文】

棘子成说:“君子质朴就可以了,何必要什么文饰呢?”子贡 说:“可惜啊!先生您竟这样来解说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文饰与质朴的本质一样重要,质朴的本质与文饰一样重要。如果 去掉毛色花纹,虎豹的革和犬羊的革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读解】

是否正因为“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乃至于猪、牛之鞟甚至 合成之革,才有假冒伪劣皮衣使消费者真假难辨呢?仅从这一生 活事例来看,毛色花纹(文)也的确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这是闲话。

回到正题上来,这里关于文与质的辨论,实际上是针对《雍 也》篇里孔子关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论述而来的。棘子 成针对孔子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君子只要“质”,就 可以了,何必要什么“文”呢。子贡捍卫老师的观点,于是与棘子 成展开了辩论,强调,“文犹质也,质犹文也”,实际意思依然是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只不过进一步举例作了发挥而已。

这一段辩论虽然很短,却可以见出子贡雄辩的口才:先声夺 人,首先以不容辩驳的感叹口吻指出对方已经大错特错。尤其 是中间插入“驷不及舌”一语,意思是说,你不仅说错了话,而 且错得来追悔莫及,就是想收回去都不可能了!在把对方压得来 只有招架之功而无反驳之力后,才正面亮出自己的观点,并举例 加以论证,有理有据,勿庸置疑。 子贡为捍卫老师的观点而如此雄辩,也不枉自老师把他列为 “言语”方面的高材生(《先进》)了罢。

………………………………………………

税收问题

【原文】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 彻乎① ?”曰:“二②,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 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注释】

①盍彻乎:盍,何不。彻:十分抽一的田税制度。 盍彻乎:盍,何不。彻:十分抽一的田税制度。 二:指十分抽 二的田税。二:指十分抽 二的田税。

【译文】

哀公向有若问道:“年成不好,国家财政开支不够怎么办呢?,, 有若回答说:‘实行十分抽一的田税制怎么样?”哀公说:“十分抽 二,我还感到不够,怎么能够减到十分抽一呢?”有若回答说: “如果老百姓开支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老百姓开支不够,您 又怎么会够呢?”

【读解】

这里涉及到税收政策问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