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部分 (第1/4页)

,喜悦却不安详,散漫而不合节拍,放纵而丧失法度。缓慢的节奏中包藏着邪恶,急促的节奏则刺激欲念。感受乱逆的气息,灭除平和的德性,因此君子轻贱这样的音乐。

【读解】

淫佚的音乐,如洪水猛兽,所到之处,会败坏社会风气和污染人们心灵。从这种观念出发、自然会极力强调文艺对社会风气和人们心灵的正面影响,强调文艺对塑造人类灵魂的作用。

即使是在今天来看,这一观念依然有它存在的价值,因为文艺虽然不能救国数民于水火之中,但它确能对社会风气和人们心灵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人们唱什么,听什么,可以反映出其心态、理想和追求。比如,倘若士体人民都在吟唱风花雪月、男欢女爱、哥啊妹呀,鸳鸯蝴蝶满街跑满天飞,这样的社会多半是没有什么希望的。

从统治者的角度看,统治者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或多或少要对社会的全体成员发生影响。对于淫饮邪恶的东西,虽然严禁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必要时必须以某种措施加以严禁、最要紧的是营造出一种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风气可能自然产生,也可以人为引导和营造,放任自流往往会带来消极的影响。

………………………………………………

德者,性之端也(1)

——不可尽信“乐为心声”

【原文】

德者,性之端也(2);乐者,德之华也(3);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4)。足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5)。唯乐不可以为伪。

【注释]

(1)本节选自《乐记·乐象》。②端:正。(3)华:光华。(4)气:同“器”。(5)英华:光华。这里指美好的神采。

【译文】

德是人性之正,乐是德之光华,金、石、丝、竹是乐的工具诗抒发内心志意,歌吟唱心中声音,舞表演内心姿态、侍、歌、舞都源本于内心,然后用乐器来伴随。所以,情感深厚就会文彩鲜明,气度宏大就会变化神奇,和顺的情感聚积在心中,就会有美好的神采表现在外表。只有乐才不可能伪装出来。

【读解】

表现在表面上的东西,有可能是内在根源的真买反映,也有可能是虚假的掩饰。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现象。比如言语,完全可以不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可以花言巧语,言东指西言不由衷,故作姿态,也可以沉默不语,言行不一,所以古人说“言为心声”,这话是不可尽信的。比较谨慎的态度是听话听音,锣鼓听声。自己多一个心眼儿,不要被表面的东西所迷惑。

音乐与内心有着直接的联系,或者说,音乐就是内心的镜子内心的回音壁。音乐所表达出来的喜怒哀乐不大可能伪装出来。

一般来说是这样。但是,是不是同言语一样,也有不表达内心的时候呢?其实“为赋新曲强作愁”的情形也确有发生。在所谓的“流行音乐”中太多了。明明活得有滋有味.偏要做出一副饱经沧桑的愁容;明明是昨日黄花的丰老徐娘,偏要做出天真少女模样;明明是拼命追名逐利之徒,偏偏要贴上满不在乎的潇洒标签。所以,现在听乐,也得多一个心眼儿。

………………………………………………

钟声铿,铿以立号①

——君子听音与众不同

【原文】

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3),横以立武。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石声磬(4),磬以立辨⑤,辨以致死(6)。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7)。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竹声滥(8),滥以立会(9),会以聚众。君于听竿、笙、萧、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10)。鼓鼙之声讙(11),讙以立动,动以进众。君子听鼓磬之声,则思将帅之臣。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锵而已也(12),彼亦有所合之也。

【注释]

①本节选自《乐记·魏文侯》。②铿(keng):钟的声响。③横:指气势充沛。(4)磬:同“硁”(keng),击石的声音。(5)辨:指节义分明。(6)致死:献身。(7)封疆:边疆。(8)滥:聚合。(9)会:汇集。(10)畜聚:聚集。(11)鼙(pi):小鼓。讙(huan):喧闹。(12)铿锵:这里指乐器的声音。

【译文】

钟声响起声铿铿,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