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 (第1/2页)

【後來曹植帶著枕頭回封地,路過洛水之畔,夢見甄氏來會,對他告白,曹植感動不已,寫下了千古名篇《洛神賦》。】

彼時曹操的臉青一陣白一陣,得知大業將成的喜悅都被沖淡了些。

這兩個逆子要作何?

曹操這時才想起太子竟是子桓之子,那子建……

他一時間陷入沉思。

而此時的曹丕和曹植也早已看到巨幕,又聽曹操招呼,兩人正往銅雀台而去,卻不曾想在途中聽到這個故事。

「可曾聽到,此女喚元仲太子!」曹植看著身旁楊修,難以置信。

「此女所言存疑。」楊修乾巴巴地說。

畢竟他們聽了一路了,女子口中之言大多與事實相符,可單這甄氏一件便是滑天下之大稽,而且他們如今形勢明朗,怎就叫 他做了皇帝,莫不是公子有意外發生?

下一刻,那女子已然開口。

【這個故事有那麼一丟丟的……荒謬,畢竟誰也不會把自己媳婦的枕頭給別人看,誰也不會把自己媽媽的枕頭送給別人,但是這個故事也從側面表現了曹植與曹丕的關係真不怎麼樣。】

【具體的我們之後再講。】

曹操正想出言阻止,卻又想起自己無能為力。

關係不怎麼樣乃何意?

曹操嘆息一聲,罷了,也不急在此一時。

稍後便敲打他們一番。

他抬眼望去,只見幕中女子手中拿了一塊驚堂木,往桌上就是那麼一拍。

【咱們書接上回,說這個後世作品中的美人意象。】

【漢武帝劉徹曾寫過一首《秋風辭》,其中有一句「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這句話乃至整首詩我們都能看到屈原作品的影子,此句與「恐美人之遲暮」一樣,也是藉此以抒情,表達作者對事業的追求,但是詩句的情感是要通過整首詩來品的,拋開上下文談思想感情都是耍流氓。】

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

劉徹正在天祿閣內翻看典籍,突見巨幕,便席地而坐以觀之。

聽到幕中女子提及自己,他心中一驚。

漢武帝?

這後世之人稱呼自己為漢武帝,那武當是自己的諡號。

如今匈奴人都被打跑了,自己也當得起這一武字。

只可惜霍去病已逝,思及此劉徹亦心中惆悵。

他將注意力放回到巨幕中自己的詩句之上。

那日祭祀后土,秋風颯颯,他寫此詩也確實想到了屈原《湘夫人》等作,想不到這後世女子竟分析得如此準確,倒是有才,只可惜非他大漢之人。

「司馬談父子可來了?」劉徹問身旁小黃門。

「陛下,已經去催了,這時當已入宮。」

劉徹微微頷首。

司馬談如今居太史公之位,一向專注史料研究,聽聞他早就立志撰寫一部通史,現如今看來那當是和司馬遷一起完成的。

如此史書,能傳到千年之後,那自己的事跡也定為後人所知。

什麼該寫什麼不該寫,望他二人能心中有數罷。

【再到後來的唐代詩人杜甫《佳人》中的「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安史之亂後,陷入一片混亂之中,杜甫對朝局失望棄官後借女子之事感嘆自己的命運。「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武則天心中咯噔一下,驚得忽地從椅中站起。

安史之亂是何意?

是她如今所知的唐?

此前沒聽說過,難道是此後?

她武周又變回了唐?

唐竟會陷入混亂之中,甚至讓官員棄官?

武則天很肯定的是自己從未聽過杜甫之名,那安史之亂很有可能後世發生的事……

可這前因後果皆未提及,她要如何避免?

思考片刻,她下令找尋名為杜甫之人,順帶還派人尋了白居易、元稹。

此女子所言此三人都是自己不曾聽聞的。

她一方面嘆自己未能招攬這些人才,心中多少有些挫敗。

另一方面又覺他們終是本朝才子,那就是幸事一件。

可如今這杜甫與戰亂放在一處了,這就實在叫人頭疼了。

【宋代豪放派詞人辛棄疾曾寫《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裡面有這麼一句,「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長門,長門宮,原是漢武帝時期館陶大公主的一處宮殿,後來因為漢武帝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