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 (第1/2页)

曹植背後也開始冒汗了。

酒可醉人亦可害人也。

此刻他清醒著,想到那場景更是心驚,幸虧巨幕出現了,他是說什麼也不可能做那樣的事情了。

只盼父親不要因此與他離心才好。

【而曹植也深知自己父親秉性,所以他對於楊修的死毫無辦法。】

院中的氣氛比先時更冷。

眾人都不敢說話,只是抬眼望著巨幕,假裝認真聽著女子的話。

也不知是想到了什麼,曹操一直沒有說話,甚至沒有給坐在邊上的曹植和楊修一個多餘的眼神。

然而「此時無聲勝有聲」。

眾人都猜只怕經此一事,四公子與楊修前途無望矣。

當然,此也並非絕對。

現在有巨幕在,一切都有可能存在變量。

畢竟幕中女子不是說最後曹魏政權會被司馬氏奪權嗎?

如此想,丞相當又難做選擇了。

然而,就算眾人猜到了曹操的想法也不敢說出來,誰也不想落得楊修那個下場。

跟在曹操父子身邊的這些人就沒有完全的草包。

正如他們所料,曹操心中確實憂心著司馬氏奪權的事情。

他之所以沒有殺司馬懿,其一是不能確定奪權之人就是他,他當然可以滅了司馬家,可他更想先搞清楚問題出在哪裡。

以便永絕後患!

【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同年漢獻帝禪位,曹丕稱帝。我們先前說過,這時候曹植還很不服,穿喪服為漢朝哭喪,他到底是在哭漢朝還是在哭自己,我們無從得知,反正他這行為是從裡到外徹底地得罪了剛稱帝想立威的曹丕。】

【曹丕殺了當初支持曹植的丁儀、丁廙兩兄弟。】

曹植愣住,他的心又涼了半截。

然而他轉念一想,此事也不是不能理解。

成王敗寇,丁儀兄弟與兄長本就不對付,他們又一向支持自己,為了穩固皇位,自然是要除之而後快的。

【在這種情況下,曹植寫下了又一作品,《野田黃雀行》。】

【我們之前就說了曹植擅長寫開頭,此篇開頭依舊很優秀。】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此句開頭比興發端,以自然環境比喻當時作者所處的那種社會環境。正所謂「樹大招風風撼樹1」,這裡高樹或許就是曹植以自喻。】

【曹丕和曹植兩人明里暗裡比較了那麼些年,對於曹丕而言,曹植既是他的弟弟也是他的強力對手,所以曹植以高樹自比也沒什麼問題。】

【然而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一個「悲」字,直接將曹植的痛苦心情突顯出來。】

【只讀到這句話,那種孤寂淒涼的畫面就浮現在了我們的面前,這是極具畫面感的一句詩。】

女子說著巨幕中又投射出一個場景,在無邊無際的大海邊,一棵高大的樹被風吹得枝葉全都往同一方向偏去,可它仍舊倔強著並沒有彎下主幹。

又一陣狂風吹來,捲起的浪花打在大樹的枝幹上,尤顯洶湧。

即便只是海邊隨處可見的普通場景,但此中淒涼依舊讓無數人為之動容。

【先言他物,先說自然環境,接下來引起所詠之詞,曹植將《詩經》、《楚辭》以來的比興手法運用得很好。】

【「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 咱們如果沒有了解曹植的生平,不知道他在寫這首詩的時候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們可能就不能很好地去理解這句話。】

【好友接二連三地死去,我卻無能為力,沒有權力握在手中,我的朋友再多,那又有什麼用呢?】

這句話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

誰都知道權力重要。

可權力是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的,大多數人也只有仰望的份。

身處許都的漢獻帝劉協已經寫好了禪位詔書,但他遲遲沒有把它送出去。

這話直接戳在他的心口。

現在他不僅沒有了權力,就連那些支持自己的人也慢慢地消失。

若可以,誰不想手握大權呢?

可他又有何辦法?

【而後幾句敘述了一隻為了躲避鷂鷹的追捕而自投羅網的麻雀,鷂鷹為少年所救,得到自由後感謝少年的故事。我們熟知的「自投羅網」的成語典故就是來自於此。】

【但是,這一番少年救雀的故事,只是曹植自己的美好想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