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頁 (第1/2页)

如今女子說了這些,天下人可能都在盯著自己。

所以現在賈誼必須回來,甚至於即便賈誼並無才能,自己也得重用他,更何況他有。

【了解了賈誼之後,蘇軾認為他的才能若是得以施展,可能夏商周三朝的成就都沒辦法超過他所輔佐的漢朝,可是他並沒能發揮自己的才能就鬱郁而死了。】

聽聞此言,劉恆一驚。

他現在如此年輕,應該不會?

此外,他的才能竟能如此?此言怕是有誇張之意吧?

劉恆默了默,不管怎樣,都必須先把人給找回來,他得聽聽賈誼的看法。

而且賈誼不能死在外面,尤其不能死在被貶之時。

思及此,他又喚人遣了太醫隨行一同去接賈誼。

他要讓天下人看到他的誠意。

【聖人孔子、孟子努力想要獲得君主的認可為自己爭取施展才能的機會都不一定能實現理想,言下之意就是賈誼都沒有去努力,只是空有才能又有什麼用呢?】

賈誼只覺醍醐灌頂。

聖人尚且不能輕易得到任用,自己又有何出眾之處?

重點是,聖人尚且那般進取,自己怎能只一味等著機會來臨?

且陛下亦不是聖人,招人蒙蔽在所難免,他應該努力重獲陛下信任才是正理。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臨淄。

齊宣王田辟強聽聞此言忙看向隨駕一側的孟軻。

以往他信孟軻,卻沒覺得孟軻有多神,如今一看,倒是他輕視了。

聖人之言豈是尋常人能輕易獲得的?

「孟卿只管施展才能,我齊國定全力支持。」

孟子微微頷首,行禮道:「多謝大王。」

【第四段開始展開說賈誼的事情,講的是為官之道,周勃和灌嬰兩個人是從漢高祖劉邦那時候就為漢朝做事的,而且還立了不少的功勞,而你賈誼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洛陽少年,人家漢文帝為什麼信你不信他們?像賈誼這樣的人,就應該「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

【既要獲得領導的信任,也要和同事搞好關係。】

公元前202年,漢五年。

劉邦看向周圍幾人,「漢高祖?」

眾人皆是笑意盈盈,都為此稱呼而欣喜。

「周勃,灌嬰,你二人功勞不小。」

兩人早前聽到幕中女子說是他們二人將那賈誼還得貶官心中就有了不安,如今劉邦提及,兩人咚地就跪在地上。

結果兩人還未說話,就被劉邦給打斷了。

「誒,不必如此,你二人都是跟寡人一路走過來的,寡人豈會因此女只言詞組便隨意寒了眾人之心。」

他雖如此說,可眾人卻更是害怕,君臣大忌也莫過於此了。

「爾等只需知道何事該做何事不該做便可。」

他現在還在猜這個漢文帝是誰,瞥了一眼周勃二人,就年紀來看,大抵就該是自己的兒子吧。

明君,甚好。

公元前176年,漢文帝四年。

領導,當是指陛下,而同事,那是共同侍奉陛下的臣子?

賈誼嘆息一聲,不得不承認這蘇軾此言確實沒錯。

自己如何能與幾位大臣相提並論。

可搞好關係?豈非叫他趨炎附勢?

【可是賈誼卻並沒有這麼做,而是自怨自艾,寫了《吊屈原賦》表達自己想要隱世的想法, 日日悲傷,鬱郁而死,說到底還是他「志大而量小」,有志氣卻沒有肚量,所以才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李清照輕笑一聲。

蘇軾倒是有肚量,可不也沒有做到上得君下得臣?

很多道理大家都不是不明,可真要去做並非易事。

賈誼如此,蘇東坡亦是如此。

【最後一段總結了一下明君賢臣之間的關係,說到底就還是得雙向奔赴,這此中少了一方的努力那都是對方的損失,君遇到了人才就要珍惜,而人才在面對君主時也得多一些耐心。】

【整篇文章結構清晰,運用舉例、對比等方式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了賈誼這麼一個有才卻少量的古人,極具啟發性。】

公元前176年,漢文帝四年。

賈誼明白了,至少自己如今不能自怨自艾,得多一些耐心。

陛下仁德,若此時他上表自薦,想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