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頁 (第1/2页)

好书推荐: 小甜橙 24/7冬

心外無物,心才是一切的本源。

朱子曰:「存天理,滅人慾。」但他認為此解釋不妥,人的內心的欲望不可能完全消除,但因心乃本源,更應該去人慾,去的是那些無理私慾。

固守本心、知行合一,方能成事。

【如今社會混亂,官場腐敗,陶淵明選擇保持自己的本心,遠離俗世,固窮守節,即便讓自己一直身處偏僻之處,讓自己身處逆境,他也不願意與那些人同流合污。】

西晉景元年間。

聽聞女子所言西東晉之事,嵇康更不願棄魏而投晉了。

雖說如今已經沒有了魏。

思及此嵇康痛心不已。魏被竊權,整個世道如今烏煙瘴氣,一直到晉滅亡都未曾解決,還讓他去做官,做的是什麼官?

嵇康氣憤地想,若下次山巨源還同他說這些事,他定要與之絕交再不來往!

【他的這些詩句很多也都蘊含著道理的,只是陶淵明用一種不同於玄言詩更加自然貼近生活的方式表現出來,所以看起來情、景、理相互融合,而不是寫成講究句式的格言、論文。】

東晉。

謝靈運皺著眉頭想了一下自己寫的詩。

他總喜歡在寫景之中穿插玄言之理,開頭有,中間也常有,而末尾最盛,這便是自己與陶淵明不同之處吧。

似乎融合在一起,詩確實會顯得渾然天成。

原是如此啊!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句子淺顯易懂,我們不僅一看就能知道其中含義,「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我們可以輕鬆想像出陶淵明描繪出來的美景。】

1181年,淳熙八年。

范成大早不知在心中將此番美景想像多少次了。

等此間事了,他操勞不動時,便回鄉下置辦個屋子,種地賞花看飛鳥,此生便也無憾了。

【第二句簡單、有名,但是也有爭議,有的版本是說「悠然望南山」2,在我們最初能見到的選本當中看到的就是「望南山」,包括唐代白居易寫過《效陶潛體詩十六首》其中寫過一句「時傾一樽酒,坐望東南山。」韋應物也曾在《秋郊作》中寫「一望秋山淨……採菊行故墟。」所以很多人開始懷疑這句本就應該是「悠然望南山。」】

唐,元和年間。

起初白居易就覺得這詩句讀起來奇怪。

他所看到過的陶詩選本確實是「望」不錯,可見了「見」又感覺也很不錯。

江州距潯陽很近,白居易還想得了空去陶淵明故居看看,說不定能從中獲得一些體悟。

自己竟還寫了效陶詩,白居易笑笑,陶詩確實有吸引人的魅力不假。

只是不知他寫的效陶詩如何。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蘇軾還是覺得「見」比「望」更好些。

「望」就是被人改的,可憎也!

一切的刻意都不如順其自然,五柳先生如此注重自然之人,當隨性而見才對。

「望」過於刻意,那南山之景便沒了驚艷之感。

【但韋應物同時又在另一篇《答長安丞裴說》中寫「……採菊露未稀。舉頭見秋山……」所以好像按這個來判定又有點過於隨意了。】

809年,元和四年。

賈島看著此幾句詩,也有些糾結了。

到底是「見」好,還是「望」好呢?

這似乎比他的「推」、「敲」更難選擇。

二字看似意相通,境卻相差了許多。

可不管是哪一境,都不差,難選,實在難選!

【後來到了宋代,在《東坡志林》中,蘇軾有提到「近世人輕以意改書3」等句,意思是說,當世之人很喜歡以自己的意願去修改前人的詩句,蘇軾說「深可忿疾」,實在可恨!】

【為此他還舉了例子,一個就是這一句「悠然見南山」,而這個例子他不止在一處提及,說明他是很在意的,他認為陶淵明採菊之後,偶然見山,「初不用意,而境與意會。」】

【而另一個例子來源於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裡面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一神句。但蘇軾談到是「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這一句被人改成了「白鷗波浩蕩。」】

【他說這兩個字這麼一改,就變得索然無味了。】

公元前744年,天寶三載。

杜甫頓了頓,韋左丞?是誰?

這首詩又是他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