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頁 (第1/2页)

好书推荐: 小甜橙 24/7冬

【比如杜甫描寫這泰山之景,再比如他在《春日憶李白》里寫李白「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說李白詩歌無敵,思維不群。所以我們在說到李白、杜甫狂傲的時候,我們不要以為這個狂傲就是他們看不起其他人的那種只有貶義的狂傲。】

【這其實就是思維的不同,我們看到的是游魚飛鳥,而莊子看到的就是鯤鵬,這不也是一種狂嗎?】

李白詫異,不曾想杜甫對自己的評價如此高。

他名聲已顯,遇到過許多文人在他面前低頭哈腰,尊敬討好,可與杜甫相處時並沒有那樣的感受。

所以兩人相處起來也還算舒適。

聽女子說到莊子,李白又有些激動起來。

凡人之游,游於困塘,莊子之游,游於天地。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杜甫描寫泰山之景並不是從細節上來描繪的,而是仿佛將完整的泰山呈現在我們的面前,「鍾」是聚集的意思,將一切神奇秀美都聚集在了一起,而後一句也輔助了前兩句體現泰山的雄偉,而這整個兩句,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表現了出來。】

【「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看著山間雲霧心情激盪,美景就在眼前捨不得挪開視線,鳥兒都已經歸巢了,作者還睜大了眼睛欣賞著美景,仿佛眼睛都要炸裂了一樣。】

【這一句比較誇張,但是也很有代入感。】

東晉。

謝靈運已經許久沒有見過如此豪情萬丈的詩句了。

同是寫山景,他自己確實極少從這樣的角度去描寫。

不過他更在意的還不是這個問題,不同角度只因人心不同。

但上次看了陶淵明的詩句之後,謝靈運隱約覺得自己的詩句寫得太佶屈聱牙。

詩文不該只是士大夫之專屬。

要想更多人懂其意,或可注意一些。

【在描寫了他心目中的山景之後,他才發出感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他有沒有登上泰山之巔我們不知道,但這裡表達的情緒顯然不只是單純地想要登上山頂,而是一種俯視一切的雄心壯志。】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唐玄宗挑眉,俯視一切,他倒是敢?

不過這個杜甫是真有點才情,寫的詩也不錯。

讓他一下就想到了最開始巨幕中呈現的那些山川景象,那不就是「一覽眾山小」了。

若不是得道成仙或是長了翅膀如何能做到那樣?

「去,傳余懃進宮。」

余懃是工部尚書,雖已年邁,但他確確實實做了不少事情,想來閱歷豐富,說不定知道此為何理。

【另外兩首《望岳》我們等講到那個歷史背景再說,我們所熟知的社會上的一切都是在一定歷史背景下產生的,結合起來看會更合適。】

【這個時候杜甫充滿了雄心鬥志,不出意外地話他在不久的將來就可以通過科舉或者其他什麼方式做官為國效力。】

所以是發生了什麼意外?

戰爭要來了嗎?

許多唐朝以前的那些身處戰亂中的人開始幻想這盛世被摧毀的樣子,他們希望那一天永遠不會到來,可是又希望那一天可以早點到來,可以早點結束那場看起來就十分災難的戰爭。

然而女子並非說的這事情。

【公元741年,開元二十九年,發生了兩件影響杜甫的大事。】

【二十九歲的杜甫終於成親了,妻子楊氏是弘農縣司農少卿楊怡的女兒,比杜甫小十歲,在當時那個年代杜甫算得上是晚婚了。】

【那時,司農少卿是個不錯的官,但是縣一級的官要說很大應該也沒有,所以楊氏家裡條件可能還算不錯,但不能說很好。兩夫妻感情一直不錯,至於為什麼後來杜甫還越過越窮困,並沒有獲得老丈人家的幫助這個史書上並沒有說。不過我們可以猜測,杜甫他自己是有很多的親戚的,那麼多親戚都沒能幫到他,老丈人家沒幫他或者是沒幫上他那都是很正常的。】

【戰爭是可怕的,三月認為大約杜甫窮困潦倒的那個時期,大家都自身難保,像他那般才是常態,像李白、王維、王昌齡等一眾盛唐詩人在那段時間過得也並不怎麼樣。】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原來如此。

果然還是因為戰爭。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整個唐朝都面臨危機,他們如何能夠茍全於世?

連他們都這般艱難,那些還活在開元、天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