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頁 (第1/2页)

難怪,他就說自己不該如此輕易被打倒,天災人禍,一定是因為如此才會釀成大禍的,他只要好好準備,早日做好防洪事宜,那事情就定然不會發生。

【值得一提的是,長安米貴這個事情是從天寶九載就開始了,天寶九載也是八月大雨,影響甚廣,第二年關中地區又一直是水災,李隆基在長安他也不瞎,他就擔心糧食受災,但是當時楊貴妃的哥哥時任右相的楊國忠瞞報災情,還打擊那些說實話的人,導致後來沒人敢說真話。】

【楊國忠的這些行為也是安史之亂爆發的一個原因之一,安祿山謀反時的藉口就是清君側,清的就是楊國忠。】

李隆基怒急攻心,強行忍著才未將桌子掀了。

這是要做什麼,是要造反嗎?

也是造反!

李隆基氣得不行,頭劇烈地刺痛了一下。

可是他想不明白,這玉奴的哥哥,怎麼叫楊國忠呢?該是叫楊釗才對吧,這是怎麼回事?難道不是這個哥哥?

不管這楊釗是不是楊國忠,他本還想著看在玉奴的面子上重用此人,還是算了吧!

不僅不能重用,欺上瞞下,以私,怎麼看,他都絕不可能放過此人。

即便如今這些事情他還未做,遂當即下令捉拿叫楊國忠的,順便將楊釗也抓了。

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李隆基也終於明白女子為何說自己晚年昏聵了,聽到這些他都覺得晚年的自己昏聵。

【這時朝廷內外已經算是 「山雨欲來風滿樓」了,但是很多人還沉浸在大唐盛世的表面繁華之中醉生夢死。】

【第二年,公元755年,天寶十四載十月,杜甫棄河西尉接受右衛率府兵曹參軍,在上任前他回奉先縣省親,大戰一觸即發,然而這時候唐玄宗在哪呢?】

「他……他不在皇宮嗎?」李隆基想。

難道是去湯泉宮了?

李隆基每年出宮大多數都是去湯泉宮了。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許渾一驚。

這「山雨欲來」一句不是他《咸陽城東樓》中的句子嗎?

雖說沒提他的名字,但被女子引用到他已經覺得不錯了。

那時,還真是如同現在這般「山雨欲來風滿樓」啊!

【當時李隆基帶著楊貴妃在驪山華清宮避寒,杜甫還從此處路過了,而後在詩中有提及。】

【之前我們也講過杜牧的《過華清宮》,描寫了這一事情。】

【然而此事即便戰爭在即,國家也有了衰落的趨勢,但是任誰也沒想到戰爭會在這時候開始,杜甫自然也沒有想到,但是這並不影響噩運在他身上降臨,他回到家中,小兒子已經餓死了。】

【雖然這個死因有爭議,但是一般大家不懷疑是因為這事情就是當時的一種社會常態,繁華的大唐,已經不再繁華了。】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不說《過華清宮》還好,說起《過華清宮》那場景就浮現在了李世民的眼前。

國家馬上要陷入災難了,李隆基倒好,還沉迷後宮。

這樣的皇帝拿來做什麼,這後世都是這般昏庸之輩,也難怪會被女子把持朝政了!

即便他能創造什麼開元盛世,李世民也不想給他機會了。

親手毀了自己創下來的大好河山,比那些努力而沒做出成就的人還要可恨!

公元697年,武則天神功元年。

武則天已經沉思許久了。

說到此處她才終於反應過來,為何自己會被逼退位。

自己和女子口中的李隆基又有何異?

男人,只會影響她開創盛世!

就從今日起,她不要男人照樣能活!

【杜甫在這時寫下了《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從這首詩中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唐朝統治集團內部的腐朽和百姓們所遭受的苦難。這時候,杜甫所關注的對象已經不僅僅是他自己而是整個天下。而這時候,安史之亂才剛剛開始。】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此言何意?

所以唐朝的衰落也不僅僅是因為戰爭的爆發?

而是唐朝統治者之責,是如此嗎?無數百姓心中都湧現了這樣的疑問。

【咱們就一起來看一看這首詩,這首詩有點長,咱們意譯。「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越老越看不懂這個社會了,難以融入進去,「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