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頁 (第1/2页)

三年,這戰爭持續了三年,在巨幕之中也不過晃神之間。

可是李隆基卻覺得持續了好久,仿佛耗費了他半生的精力,即便他還根本沒有真正地經歷。

居安思危。

他真的是老了,胡塗了,竟忘記了如此簡單的道理。

【接下來「成王功大心轉小……尚書氣與秋天杳。」這幾句誇成王李俶,也就是後來的唐代宗、夸郭子儀、夸檢校司徒李光弼、夸兵部尚書王思禮。說「二三豪俊為時出,整頓乾坤濟時了。」這些人應運而生,拯救唐朝於危難之際。】

唐代宗?

這個廟號是何意?

李隆基想了一下自己的這個才十八歲的孫子,有些疑惑。

【本來呢,這幾句誇讚的話是沒有太大的問題的,但就是這第一句「成王功大心轉小」怎麼看著怎麼有點怪,倒不像是誇讚似的,這個意思咱們往好了解釋就是成王作為收復兩京的主帥,功勞很大,但是很謹慎,不居功自傲。】

【但是這「心轉小」的形容就很奇怪,更像是在諷刺肅宗多疑,再一想肅宗對於房管一事的處理,那就比較清楚了。】

東宮。

李亨沒想到自己處處小心時時留意,最後卻栽在了這兒。

自從做了太子他就沒有一天安寧,擔心自己像二哥一樣被害,擔心父皇突然對自己發難,擔心李林甫等人的迫害,好不容易在巨幕之上看到自己坐上那個位置,沒想到卻是這個結局。

他早前便聽說父皇看了巨幕震怒,生怕牽連自己不敢湊上前去,這下只怕父皇得找他了。

【說到代宗少不得提一提他的廟號,代宗這個廟號只有兩個皇帝有,一個是唐代宗,另一個是明代宗。】

【唐代宗的廟號原本應該是唐世宗,他在歷史上的評價雖然也不是特別好,優柔寡斷、寵信宦官、任用奸臣等等,但卻也不能否定他的功績,咱們且算他功過相抵吧,這個還要看個人的判斷,但世宗這個廟號是不錯的,不過為了避李世民諱改成了代宗。】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先時也納悶這廟號稱呼呢,原來是為了這個。

雖說他覺得不必要避自己名諱中的單獨的字,但是被如此尊敬他還是很滿意的。

只是此女對唐代宗的評價就讓他不是那麼滿意了。

他李唐後世就沒一個能看的?

【而明代宗……】

女子沉默了一下,而後又笑了起來。

【這明代的歷史就很一言……有點意思,咱們得了空再慢慢講吧。他這個代宗是代替朱祁鎮做了皇帝的意思,咱們只能說取廟號這個人是個人才。】

公元1443年,正統八年。

太皇太后張氏駕崩。

靈堂前,朱祁鎮:「???」

為何不說了?

誰代替了他做了皇帝!!

【……鶴禁通宵鳳輦備,雞鳴問寢龍樓曉。」這幾句是寫肅宗一行人回了長安,普天同慶,但是這時候叛亂並沒有完全平定。長安城內不僅大肆慶祝,而且「攀龍附鳳勢莫當」李輔國那些小人攀龍附鳳的勢頭簡直無人能比,而肅宗在幹嘛呢?「天下盡化為侯王」, ?正在大肆封賞。】

【「汝等豈知蒙帝力……扶顛始知籌策良。」後面幾句主要是用房管和張鎬等人來和前面的攀龍附鳳之輩相對比,希望肅宗可以復用張鎬這些被貶官的人。值得一提的是,杜甫在這裡刻意誇讚玄宗老人,其實可能在杜甫的內心還是更加傾向於信任玄宗的,即便他一再說 肅宗中興。】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杜甫確實是崇敬當今聖上的,他其實現在也無法想像能夠開創開元盛世的聖上會變成後來的那個樣子。

這樣的盛世是隨便一個帝王就能做到的嗎?

顯然不是。

由於這樣的信任,才會讓他在看到後面發生的那些事情時更加心痛。

長安。

李隆基拳頭在膝蓋上緊了又緊,他雙目凝視著巨幕,思緒卻有些飄遠了。

他在思考他日後要如何做。

【可如今大勢已定,杜甫沒有辦法,只能寄希望於肅宗,他說:「青袍白馬更何有,後漢今周喜再昌。」「青袍白馬」指的是梁武帝時期的侯景之亂,他認為肯定能平定,甚至把肅宗比作漢光武帝劉秀和周顯王,認為他就是中興之主。】

公元前8年,綏和元年。

劉秀正和叔父劉良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