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頁 (第1/2页)

好书推荐: 小甜橙 24/7冬

李隆基滿眼赤紅,他好不容易將二十一歲為丁改到二十二歲,這竟是置他的規矩於不顧?

這些小吏,簡直該死!

偌大的縣城,怎可能無丁?

大唐就是被他們這群人給害的!

【官吏回答:「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昨晚已經下了命令了,依次選中男入伍。言外之意,這跟他可沒什麼關係,那都是上頭的規定。這裡還有可能就是沒有丁了也不一定,因為他們也不是傻的,放著孔武有力的不用,去選中男倒也不必,又不是敵方派來的間諜。】

這話倒是不假。

沒有丁了。

丁去哪兒了呢?

都已經上戰場了!

許多百姓想著不久之後自己的孩子就會去送死,紛紛落下淚來。

他們這些人憑什麼要承擔上頭那些人犯下的過錯?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杜甫有些難以置信,反問道:「這些人還都是小孩兒,怎麼去守城呢?」然而對方卻沒有回答他。】

【於是杜甫將視線放到了百姓們的身上,「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那些看著稍微強壯一點的中男是因為有母親照料,而那些無依無靠的看著就十分瘦削。你問他們的父親去哪兒了,若是他們父親在,還輪得到他們去服役嗎?「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日落黃昏,河水東流,青山之下,仍有送行者的哭聲。】

如今只是看到這些文字,杜甫已經心痛不已了。

他不知道若是自己真站到那樣的場景跟前,自己是不是會老淚縱橫。

縱觀他這一生,過得確實算不得順遂,但是跟這些人比起來簡直不知好了多少。

想要為這些百姓獻一份力,也只有走上官場。

【接下來的一段都是杜甫對百姓們的勸慰與鼓勵。】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收了你們的眼淚吧,別白白哭壞了眼睛。「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天地無情,就算是哭傷了也沒用啊!】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我軍在相州時,本來是有希望成功的,「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誰知道敵情難料,最後還是失敗了。這裡的杜甫是真的不知道真相嗎?像他那麼關心時局的一個人想來應該是知道的,但是知道而如此說更叫人心酸,這時候了,即便對唐王朝失敗也不能說出來,還得誇讚他們來讓百姓打起精神。】

【接下來他便開始述說軍中的情況,「就糧近故壘……僕射如父兄。」】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久經沙場的李世民是最清楚軍營中的情況的,即便是和平年代,軍中都不一定能有那般好,更何況是如今這危難之際。

杜甫這般勸慰百姓,當真是用心良苦。

他有些可惜,只可惜這樣憂國憂民的人才沒有出現在他的身邊。

且不論這杜甫的政治才能如何,哪怕是讓他寫詩以鼓舞士氣也好啊。

【他說:「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軍營旁邊就有伙食,練兵的地方也不用跑很遠,「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挖戰壕不用挖很深,牧馬役也算輕鬆的。」這些話聽起來就像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但杜甫顯然是在無奈之下說出的這些話語,要不然他根本沒必要在此處停留,還去觀察這些人。只是杜甫他人微言輕,又不會打仗,只能儘自己所能去安慰他人。】

【「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更何況你們參加的是名正言順討伐叛軍的軍隊,主將特別愛護下屬。「送行勿泣血,僕射如父兄。」你們送行的人也不用哭了,僕射是對待士卒會像對待父兄一樣。」】

【在降低年齡強行徵兵面前,杜甫的這些安慰之語顯得十分無力,可是他沒有辦法,這些被徵兵的人更沒有辦法。】

【他們此時所處階級並不相同,但是他們都有同一個願望,那就是快點平復戰亂,實現王朝復興。】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復興!

沒有衰敗就不必復興。

沒有叛賊就不必平亂。

李隆基實在忍不住了,說道:「傳令下去,安祿山、史思明,以下亂上,意圖謀反,三日後斬首,頭顱懸城門示眾!」

他閉了閉眼,終於還是完全相信了女子之言。

【杜甫投宿石壕村,又看到官員半夜抓壯丁,由此寫下《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通典》記載,唐開元年間,「東至宋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