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頁 (第1/2页)

他以為,杜甫雖高風亮節,但若論起文才,杜甫是不如李白的。

古往今來多少人能寫出那些詩作。

然而,卻沒有人贊同他這樣的想法。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近日,儋州風更大,仿佛能將整座島嶼捲走。

文人相輕,實屬無意義之事,取其所長便好,何必貶低?

但蘇軾雖如此想,他也清楚,人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面對任何事物心中總有桿秤,只要不是強詞奪理,便也就無所謂了。

【其後就大多認為李杜並稱了,包括我們現在,這主要還是我們的評價方式更加全面了,但揚杜抑李的聲音卻也從未停止。】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揚杜抑李?」杜甫驚訝地看向身旁的楊氏,「這怎麼可能呢?」

此女說的迷弟他懂了,就是崇敬對方。

他是李白的迷弟沒有錯了。

李白不僅文才卓越,而且他那瀟灑的個性非一般人所能有。

杜甫是十分仰慕對方的。

怎麼會那麼多「揚杜抑李」的說法?

他拿出自己和楊氏記下的自己未來的詩句,他確實因為這些詩句十分自豪,但這真能超越李白?

「如何不可能?」楊氏問道。

她一向傾慕杜甫的文才,若非如此她說不定都不會嫁與杜甫。

但是這些日子以來,她也看到了杜甫的不如意,許多人不認同他,他心中也一直不愉,可她從未懷疑過,是那些人沒有眼光,致使珠玉蒙塵。

如今可算好了,有了巨幕的承認,杜郎一定會實現自己的抱負。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分歧呢?我們從他們的作品中就可以找到答案。】

【他們兩人其實都是各種題材、各種體裁都能寫得很好的詩人,然而,他們一個人著重表述自己的理想,而另一個人則注重書寫現實的人生。】

唐,元和年間。

白居易十分認同。

沒錯,此所以他以為李白不如杜甫的點,但他可從來不否定李白的詩作。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李白也經歷了安史之亂,可不管戰亂前後,詩中皆是自己理想。

【我們在杜甫的詩句中,多看到的是《詩經》「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特點,而在李白的詩作中,多體現《離騷》中的積極浪漫。】

【所以杜甫與李白之爭其實就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抗爭,但二者本就不該對立,都是 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李杜二人缺一不可,若缺其一,盛唐文學也就不完整了。】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操突然召曹植前去,剛到巨幕就開始了,父子倆便一同賞巨幕。

也不知為何,曹植就是對這李白很有好感。

他也承認杜甫作品不錯,但他們怎能揚杜抑李?

說到這處他才明白為何了。

他們都說自己是「以勢窘益價」,這杜甫不也如此?

雖然李白亦沒有得到重用,可言語之間積極豪放。

他不是「以位尊減才」,他是以樂觀而減才。

【公元701年,長安元年,李白生於綿州,關於他的記載並不怎麼詳細,在家世上有許多的猜測,其中有一點,據說他的父親有罪在身,所以他沒有參加科考的資格,他也確實一生都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

「今日為父叫你來,也是為了此事。」

曹操突然開口,曹植立馬正襟危坐,卻沒懂他的意思,臉上露出疑惑之色。

「此科舉乃國之大業也,為父想將此事交與你,可莫要叫人失望。」

曹植本早已經對曹操的嚴肅之相習慣了,可這許久未見卻叫他心裡突突地跳,怎麼也猜不到是什麼事。

他怎麼也沒想到會是這事情。

曹植激動得雙手無處可放,「多……多謝父親,孩兒定當全力以赴。」

唐,元和年間。

每每說起科舉之事,李賀心中都不甚舒服。

如今雖好些,卻還是覺得遺憾。

但文才如李白都沒能參加科考,他還有何可惜的?

這世間有才卻得不到重用的太多了,如屈原、如曹植、如蘇軾、如李白、如杜甫、如他。

大抵都是命數。

不如學著李白積極樂觀一些。

【咱們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