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頁 (第1/2页)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外面的雨微微小了些,但天也已經快黑了。

今日看不到月亮,也不知李十二白在何處,是否因無月而悲傷。

但就算看到了也不見得會有多高興,畢竟月當還是故鄉更明。

【這《渡荊門送別》的標題時常讓人質疑,清朝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說:「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

【許多人都認為這裡沒有送別,只有依戀,但三月個人認為,「送別」二字或許可以是說蜀地之水送李白,雖知不可能,但將水擬人化後一下子就變得浪漫起來。】

【而浪漫是李白身上最大的標籤。】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蘇軾一向不大喜歡別人改人的詩句,這人倒好,直接改標題了。

他想,李白用這送別二字不管是不是幕中女子所說的意思,都定然有李白的用意。

不必修改。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白仿佛在這講解中理解了浪漫的含義,但竟連他也一時說不明白。

將水擬人化。

水一直跟在他的身邊,或許是一種難分難捨的情愫,所以這就叫浪漫。

【而後到江陵,李白遇到了司馬承禎,也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終南快捷方式」的主人公之一。】

【司馬承禎說李白有仙風道骨,於是李白寫下了散文《大鵬遇希有鳥賦》。】

李白都快不記得那時的事情了。

眨眼一晃二十年,那時的事情他許多都記不清了,但司馬子微這話他記得,也記得這篇作品,前段時間他還對這篇文不滿意對其進行了修改。

司馬承禎對李白的影響還挺深的,若是沒他那話,說不定李白現在也不會去齊州了。

李白嘆了一聲,感覺那時總比現在要暢快些。

走的地方少,見的事情少,心中掛念的便少,自然就暢快了。

但他也不後悔,這一路走過來……

正如女子先時所言,那都是自己的人生。

若自己不包容自己,那痛苦的只能是自己。

【李白作為頂級詩人,以樂府、歌行、絕句傳世,就像杜甫在律詩上的成就一樣,站在巔峰,但是他們的文章其實也是很優秀的。】

【李白和杜甫被唐玄宗注意到,都是因為他們的賦,但是很顯然的是,那時候入仕做官只有文才也是不夠的。】

這話本是一句再簡單不過的話,但是卻一下戳中了許多人。

他們中許多讀書人在看了這些文人的講解之後心中都多多少少對自己的道路產生了懷疑。

但是他們忘了,雖然單有文才不夠,但沒有文才就連嘗試的機會都沒有。

現在女子講解的悲情文人,那以後她還會說到平步青雲的文人吧?

總不能因為這些就放棄自己的前途。

國子監內的許多學子都是因為這樣的想法才會衝到朱雀門前去,如今想著背上還冒冷汗,他們實在是太衝動了。

所幸聖人不追究,他們才保住一條小命。

如今看來聖上也改過自新了,他們更應該收心努力讀書,明年的制科考試聖上如此重視,正是他們的好機會啊!

【李白用神鳥希有鳥比作司馬承禎,而後以大鵬自比,寫下了這篇賦。】

【這篇賦的主角大鵬以莊子《逍遙遊》中的大鵬為本體,但雖是如此,卻有很多不同之處。】

戰國時期。

莊子帶著弟子們登山停在了一棵大樹之下。

弟子疑惑道:「為何論及老師,老師也毫無波動?」

巨幕在這個世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可莊子不僅不在乎,還帶著他們爬山,方停下歇息幕中女子就提到了他,可他還是沒什麼反應。

「她論是她,而非吾,為何波動?」

【《逍遙遊》中寫大鵬的形體、大鵬的飛翔,卻沒有寫大鵬的性格,但李白的《大鵬賦》中有「怒無所搏,雄無所爭。」和「不矜大而暴猛,每順時而行藏。」這樣帶有性格色彩的句子。】

【從這兩句我們就能看得出來這篇文章的霸氣側漏,大鵬發怒時,沒人敢與他搏鬥,大鵬稱雄時,沒有人敢與他競爭。大鵬不驕矜自大而且兇狠暴戾,每每順時而行,調整自己的行為。】

東晉。

陶淵明以為莊子心中無物,追尋自由,自然不需要發怒稱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