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頁 (第1/2页)

【從前面這些句子來看,李白認為唐朝的文學已經達到了一個很高的高度,甚至是能與《大雅》比肩的,這是他的自信,也是那個繁盛大唐的自信。】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隆基都不知道為什麼,聽到這樣的話他突然熱血沸騰起來。

是什麼給了他及與他一類的那些人的自信,是自己創造的盛世。

而他差點就親手把自己創造的盛世給毀了,讓那些書寫自信之語的文人只能抒發沉痛之情。

即便現在事情已經解決了,但是李隆基想起這事情依舊頭痛不已。

「皇爺爺,您沒事吧?太醫!」

「不必。」李隆基擺擺手,按著頭沒說話。

【「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我想像孔子一樣整理出像《大雅》這樣的作品,為後代千秋作出貢獻。「希聖如有立,絕筆於獲麟。」如果我效法聖人能有所成就,就算從此絕筆也可以。】

【李白對六朝文學的看法與那個年代的大部分文人是差不多的,批評大於讚賞,但他也沒有全面否定,就和杜甫一樣,他們都吸收了六朝文學的精華,融入到自己的作品當中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而他的《行路難》就是如此。杜甫曾用「俊逸鮑參軍」評價李白的詩作,這話從李白的《行路難》與鮑照《擬行路難》的對比中就能看得出來。】

第71章

李白

【《行路難》一共有三首,其一其二是這時期的,也有說是李白擔任翰林供奉後創作的,沒能得到唐玄宗重用,又受權臣饞,被賜金還鄉的路上所作的,但有爭議,而其三的創作時間不可考,其一是我們很熟悉的那首,寫的是世道之艱辛。】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隆基想起了李白走時的場景。

這樣的場景,他坐在這個位置這麼多年,見過太多太多了,完全不會去在意他們的感受。

他賜金於李白已經是仁至義盡。

李白也並沒有表現出太憤懣,反而毫不在意。

所以他其實並不是不在意?而是沒表現出來,或許將一切都寫到了詩中。

李隆基已經做好準備了,就快到李白在詩中批判他的時候了。

這種一開始被敬仰而後使人感到失望的感覺 真的讓人心中說不出的低落。

即便他作為天子,也無法逃出這樣的困境。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這首詩中有很多典故,第一句就化用了曹植《名都篇》中的「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之句。】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這首詩是曹植才寫不久的,他是用來譏諷那些只知玩樂,不思報效國家的那些人的。

沒想到這李白竟還化用了自己的句子。

乍一看,這詩中還有不少的典故。

也是,若不是讀的書多,只怕李白也不能寫出那麼多優秀作品。

他越看是越欣賞。

【金杯中的酒一杯就價值十千,玉盤裡的菜餚也值萬錢,可「我」卻無心美食美酒,只得放下杯筷,「我」離開酒席,拔出寶劍,環顧四周,心中十分茫然。「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這後兩句也是化用鮑照《擬行路難》其六中的「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自嘆息。」鮑照是為了表達自己的鬱郁不得志,所以擊柱發泄。而李白所表達的更多卻是迷茫與落寞。】

此句也是化用典故。

曹植對這鮑照倒也有些感興趣了,也想聽聽那《擬行路難》,也想知道李白推崇的人的詩句到底能有多好。

借用古人的詩句,增加情感的發泄。

李白不僅詩文寫得好,還是個十分會表達情緒的人。

【李白一個那麼愛酒的人,面對如此珍貴的美酒佳肴居然沒了胃口,他停下杯筷拔劍,是想幹嘛呢?他自己都不知道,所以四顧而茫然。或許他是想與人搏鬥,可奈何沒有對手,又或許他是想執劍走天涯,可又心有不甘。因為他這時候根本就還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

李白手指摩挲著自己的佩劍,這把劍已經陪了他許久。

他也曾渴望做一個執劍天涯的劍客,可正如女子所說他是真的想在朝堂之上有一番作為。

為何聖人不信他?

甚至沒有讓他試過。

他甚至一時不知這詩才是好是壞,有這詩才,他得以見到聖人,也正是有了這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