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頁 (第1/2页)

想讓自己為他掃地不成?

什麼話也敢往外說,當真是個膽子大的。

【「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台?」然而燕昭王早已故去,誰還能像他一樣重用賢人呢?】

【「行路難,歸去來!」真難啊!「我」還是歸去吧!這一句利用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的典故,表達 李白對現狀的失望,而後氣憤地說出了「歸去來!這樣的話。」】

【然而他真的放棄了嗎?】

第72章

李白

眾人都知道李白不可能就這樣輕易地就放棄。

根據女子往常所講的那些來推斷當是如此沒錯,若是他放棄了,那就沒有後來的詩仙了吧?

【許是因為掙扎過,這《行路難》其三,李白就開始述說自己的退意。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應該會更晚一些。】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不要學許由洗耳,這個典故出自東漢蔡邕的《琴操》,許由是一個隱士,據說聽到堯要讓位於他,他覺得這句話污染了他的耳朵,於是便臨水洗耳。】

【而後一句典故我們說過的,是伯夷叔齊在首陽山採薇而食的故事,李白說也別像他們一樣。】

東晉。

這幾人都是陶淵明推崇的。

就是在之前說陶淵明的時候提到過的,固窮守節,是陶淵明堅守的精神。

為何李白卻說不要學他們呢?

眾人都看向陶淵明,陶淵明卻似乎不怎麼在意。

他也確實不在意。

本來每個人所關注的重點就不同。

而且李白也不像是個要固窮守節的人,他本就不窮,怎能懂得那種感覺?

【「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雲月?」在這個世界上,做人貴在韜光養晦,不露鋒芒,何必要孤傲隱世,又自比明月?】

【「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我看自古以來的賢達之人,那些功成之人不退者都死於非命了。】

公元前202年,漢五年。

韓信腦子又像是被雷擊了一般,所以他就是那個不懂得功成身退而死於非命的那個人是嗎?

「這李白此言,倒也並非沒有道理。」旁邊的蕭何突然說道。

韓信瞥他一眼,對方卻直接與他對視。

「吾等皆是如此啊。」蕭何轉頭繼續看著巨幕。

「且先韜光養晦,你瞧著,總有人要倒霉了,而你出頭,那倒霉的便是你。」

韓信眉頭鎖得更緊,蕭何這是在警告自己,是他的意思,還是陛下的意思?

【「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伍子胥幫助吳王闔閭稱霸諸侯,可等闔閭一死,伍子胥沒有得到夫差重用,反而被賜劍自刎,拋屍江上。而屈原被楚頃襄王放逐,抱石自投汨羅江。】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這些日子屈原一直在想若是事情還是會朝著女子所言的方向發展,那他到底是否還要堅持下去。

如果做了如此多的努力,大王還要懷疑自己,還要像巨幕中說的那樣做,自己還有必要再效忠大王嗎?

可是自己所效忠的真的是大王嗎?還是整個楚國呢?

他可以狠狠心拋下不仁之主,可他無法拋棄養育自己的楚國。

【「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這幾句是一起的,陸機如此雄才也不能自保,而李斯也後悔沒能早點急流勇退,「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陸機還能聽到華亭鶴唳嗎?李斯還能去蔡東門牽鷹打獵嗎?】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幕中女子將李斯與伍子胥、屈原等人並列,看來他的結局確實很悽慘。

如今這樣該是沒什麼問題了。

不管是趙高害他的還是胡亥害他的,都沒事了。

他最近都把注意力放到了扶蘇身上,扶蘇有那本事,只是性子軟了些,若李斯、蒙恬、蒙毅二人能一直在 他身邊扶持著,問題當也不大。

最後就剩自己了。

在那之前,若自己能尋得長生之術,哪怕將這天下交與他,自己得享長生福澤大秦,豈不盛事?

【最後幾句的典故,在講陶淵明和杜甫的詩時都提到過,出自《晉書·張翰傳》,張翰見秋風思吳中美食,而後說出「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實時一杯酒。」這樣的話。】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