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頁 (第1/2页)

好书推荐: 小甜橙 24/7冬

東晉。

說起這個,謝靈運百感交集。

那段時間於他們謝家而言就如同大唐盛世,看著繁華無限,卻已經在走下坡路了。

所以有時候這世間的興衰榮辱還真是說不準。

李白若能做到那般,倒已是不錯了。

【這首詩前半部分注重敘事,後半部分著重抒情,表達自己離開長安的悲苦之情,雖然內心苦悶,雖然很想放棄,但到了最後,李白還是勸慰自己,就暫時當自己是個隱士,等到需要自己的時候再東山再起。】

【李白總是能在消極之中帶著一種 不棄的決心,仿佛他的心中總燃著一團火,大風大雨過來,火苗一度奄奄一息,卻始終堅強著並沒有熄滅,這就是李白。】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白撥了一下火堆,剛才還有些黯淡的火光又燃了起來。

似乎是這樣沒錯。

但是那火堆總是會熄滅的啊。

等到熄滅時,就是他回蜀地之時嗎?李白在心中問了自己一句,卻得不出答案。

第74章

李白

【所幸李白一生好友眾多 ,在遭遇挫折時總不至於一個人,而元丹丘在他的生命中絕對占了很重要的一席。】

【公元733年,開元二十一年,李白去嵩山與元丹丘共同隱居。】

【他在《題元丹丘潁陽山居》說「仙遊渡潁水,訪隱同元君。」到處尋訪仙人,如今渡過潁陽之水來拜訪元丹丘,他問元丹丘,「忽遺蒼生望,獨與洪崖群。」怎麼不去獻世做官,丟棄蒼生,反而和這些洪崖仙人在一處呢?】

東晉。

陶淵明越看越覺得這李白與自己大不相同。

雖說他時常寫一些隱居的詩句,但是他入仕為官的心比許多人都要強烈。

這人就挺奇怪的,看別人總能比看自己更清楚些。

大概這就是蘇軾所說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吧。

【李白雖然這樣說,但是這首詩的後半部分寫的都是元丹丘隱居地的環境,以及他的閒情逸緻,李白是很嚮往這樣的生活的,不過現在內心深處依舊沒有忘記他的理想。】

【其實這種感覺很難受,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歷,明明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但是內心卻有其他的掛礙,心就像懸在空中,上不去下不來。不過呢,沒有十全十美的人生,有遺憾才是最完美的。】

戰國時期。

「這話為何如此前言不搭後語呢?」

莊子看向問出這問題的弟子,說道:「如那蘇軾《水調歌頭》所言,『月有陰晴圓缺』,此方為真正的月。」

弟子恍然大悟,「有遺憾方為真正的人生。」

【這時候的李白已經三十多歲,他與元丹丘大約是在二十歲的時候相識,距這時候已經認識十多年了,可見兩人的關係應該是很不錯的。】

【李白寫了一首《元丹丘歌》讚揚元丹丘。】

【「元丹丘,愛神仙。」我們都知道李白對於求仙問道很感興趣,這裡面肯定也有元丹丘的影響作用。他說元丹丘愛神仙,其實也是說他自己,兩個人做了這麼多年的好友,是志同道合的,如果不是愛神仙,他們可能也不會隱居在嵩山,嵩山是道教名山,尤其是在唐朝的時候。】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

嬴政覺得自己也和他們志同道合。

不過想要求仙問道都要隱居於深山嗎?

他就知道那些深山裡一定有高人的,只是他現在還沒有找到而已。

等他把一切都安排好,確保大秦無虞乾脆自己也到山裡住一段時間,或許能碰到仙人也說不定。

這嵩山,當是嵩高?

就那處了。

【李白是怎麼寫元丹丘的修道生活的呢,他說元丹丘,早上喝潁川之水,晚上又回到嵩山之巔,經常在嵩山三十六峰間盤旋,「朝飲潁川之清流,暮還嵩岑之紫煙,三十六峰長周旋。」】

這是誇張之語吧?

怎麼可能早上還在潁川河畔,晚上就到了嵩岑呢?

而且還常在三十六峰間盤旋。

【「長周旋,躡星虹,身騎飛龍耳生風。」你腳踏流星與彩虹,身騎飛龍,盤旋於各峰之間,耳邊風聲呼呼,「橫河跨海與天通,我知爾游心無窮。」你橫跨於海天之間,我知道你想遨遊於無邊無際之境。】

哇!

所以此人是真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