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頁 (第1/2页)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聽到此處,眾人都有些不大明白了。

為何李白明明在說懷才不遇之事,怎的突然就說到雷神、天帝去了?

難不成這個天帝便是指的聖人?

這也確實沒錯,帝王身邊的能人志士何其多也,如何會缺了李白一個?

【而後面的兩句直譯沒有太大的意思,咱們可以理解為風雲變幻,電閃雷鳴,它暗指玄宗整日尋歡作樂,朝堂內權臣宦官弄權。】

【這個時間點應該正是唐玄宗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所謂月盈則虧就是這個道理,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而李白帶著滿腔的熱血去到長安想要「攀龍見明主」,可是卻失敗了,雖然失敗的具體原因我們無從知曉,但是從這時候起,李白的詩句中就突然多出了許多悲憤之詞,若僅僅只是見不到玉真公主這樣的大人物,應該也不至於讓他感到悲憤,所以我們有理由去相信他在求謁的過程中遭遇到了許多的冷遇和白眼。】

【由此,李白髮現朝堂上的風雲變幻,然而憤而離開長安就說得通了。】

李隆基也同意李俶的說法。

這個干謁之風確實該革除了。

既然讓這麼多有真才實學的文人都無法真正實現自己的理想,那為何還要讓他們干謁?

而去約束規範干謁之風,不如趁早革除轉而完善科考。

先輩流傳下來,後世也承認的法子,那才是真正的好法子。

【「閶闔九門不可通,以額扣關閽者怒。」想要去見明主,天門卻根本不通。從這幾句我們就能看出李白在追求理想之路上,應該是受到了許多的阻撓的。「我」以額頭叩響天門,誰知惹怒了看守天門的人,「白日不照我精誠,杞國無事憂天傾。」聖人看不到「我」的一片赤誠之心,以為那些風雲變幻只是「我」的杞人憂天。】

【李白這時候是想為聖人效忠,卻所報無門,察覺到朝堂危機,卻無人可訴,盛世之下,眾人都只會以為他是杞人憂天。】

李隆基倏地想起了先時幕中女子在說杜甫時說到過就是今年吧,李白、杜甫和高適三人在梁宋說到自己好大喜功的事情。

這事情鮮少有人與自己提及,是朝堂之中的人都被捂了嘴,還是那些文人當真如此敏銳?

或是自己不察民情?

不管是哪一種都讓李隆基的臉色更沉了。

他很清楚,但他卻也並沒有動怒,任何事情都得解決,動怒毫無作用。

【「猰貐磨牙競人肉,騶虞不折生草莖。」那些奸臣就像猰貐磨牙爭吃人肉,而「我」只想做連草莖都捨不得折的騶虞。「猰貐」和「騶虞」是傳說中的凶獸和仁獸,這裡李白以仁獸自比。「手接飛猱搏雕虎,側足焦原未言苦。」「我」能手接飛猱,力搏雕虎,就算站在萬丈懸崖之上也不怕。「焦原」是傳說中臨著百丈深淵的大石頭,體現了李白不畏困難的決心。】

李白的想像力可真豐富!

國子監眾人都忍不住感嘆。

他的詩句中有太多的典故,從神話傳說到歷史故事,實在豐富。

若非讀過大量的書籍,是寫不出這樣的句子的。

他們也得多讀書,屆時遇辯論之際也能出口成章!

【「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見我輕鴻毛。」智者能忍一時之辱,而愚者卻只知道趾高氣昂,那些人都看不上「我」。但我呢,先忍一時吧,不與那些趾高氣昂的人計較。】

【「力排南山三壯士,齊相殺之費二桃。」這兩句來自典故二桃殺三士,出自《晏子春秋·內篇諫下》,這個故事說的是春秋時期,齊相晏嬰為了除掉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人,請齊景公將兩個桃子賜予他們,讓其論功取桃,結果三人都因此自丨殺的故事。李白在這裡是為了說明奸臣陷害忠臣,那個時候李林甫已經開始在朝堂之上耀武揚威了。】

李隆基深吸一口氣。

他簡直難以想像,他竟然任由李林甫在朝堂上興風作浪十餘年了。

是他的錯,這事情確實是他的錯。

李林甫居然還敢跑。

他以為他跑得了嗎?

笑話!

未免太小看他了。

【「吳楚弄兵無劇孟,亞夫咍爾為徒勞。」這兩句的典故出自《史記·遊俠列傳·劇孟傳》,西漢時期,吳楚等七個諸侯王起兵反漢,周亞夫去領兵討伐,結果得到了劇孟,他說,吳楚叛漢,不用劇孟,必然失敗。】

公元前202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