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頁 (第1/2页)

這就算是功成身退吧?

但若是帝王能夠更好地應對一些功高蓋主的情況,那能臣便無需功成身退了!

他!一定能想到好的法子。

【李白在這裡肯定不是這意思,他表達的是自己和嚴子陵一樣,不做官其實是無奈之舉,並不是太白金星自在歸隱,這也就是說,李白到此時此刻依舊對「願為輔弼」的心愿懷有希冀。】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不聽女子提還好,這麼一提眾人才發現李白和杜甫對大唐真是忠心耿耿。

雖說他們自己也想要建功立業,但是一顆心都撲在大唐,這是多少人能做到的?

但是在有些人欽佩的同時,也有許多人覺得李白太沒骨氣,連身上那點清高仙氣都沒了。

來晚了呀!

第85章

李白

【李白這兩年都在江南一帶漫遊。】

李白的生活真是讓許多文人士大夫又羨慕又悲傷。

尤其是那些出身寒門又壯志未酬的學子們,他們對李白頗有些「怒其不爭」的感覺。

以往他們知道李白之不幸,卻也不能很清楚地理清到底是為何。

如今卻是懂了一些,雖然讓他們去,或許也不一定能成功,但他們肯定不會那樣輕易地就離開皇帝身邊的。

在皇帝身邊,就算暫時無權,若是能伺候得好了,還怕說不上話嗎?

縱觀古今,如此多的閹人都能靠著自己的一張嘴權勢滔天,以他的才能還不行嗎?

【公元748年,天寶七載,好友王昌齡被貶為龍標尉,次年,李白得知此事,寫了《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表達自己的關心。】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王昌齡有些懵了。

他怎麼又被貶了?

這才四年,他又被貶了?

嘆息一聲後,他也冷靜下來大概能知道是什麼原因了。

可是他又不甘,自己一心做事,卻一再被貶,還有天理嗎?

王昌齡不相信是自己做了什麼危害江山社稷的事情,他不可能做。

【王昌齡也是個被一貶再貶,且最後客死異鄉的悲情人物,作為李白的好友,王昌齡也一身反骨,放浪不羈,但是他的科舉之路相對於唐代許多文人那還是順利很多的。】

聽到這話王昌齡更傻了。

客死異鄉?

他竟會是這等下場嗎?

起先他還是憐憫李白,沒曾想到自己比李白也好不到哪裡去。

作為李白好友……

作為好友的李白此時也頓住了,他的好友們,為何一個個地都如此悽慘?

孟夫子和王昌齡,近年來他們相處甚密,孟夫子已經走了,王昌齡也要離他而去?

他也一身反骨?

這話聽著像是貶低,但李白卻覺得那才是王昌齡的真性情。

難道做官就不能有真性情嗎?

別人不了解,他卻是知道的,王昌齡是個好官。

【他參加科舉一舉中第,幾年後又以博學宏詞登科,然而考試順利,仕途卻不怎麼順利,李白和他都是一樣的懷才不遇,所以自然也就生出了同情之意。】

正是如此,李白才更加同情王昌齡。

他和孟夫子兩人就算了,甚至不算是走上了那條路。

可王昌齡卻本該是前途無量的,可現實呢?

思及此,李白更加心傷,王昌齡好歹還站在過那樣的位置,而孟浩然至少隱居多年,而自己仕沒能仕,隱沒能隱。

李白哈哈笑了兩聲,驚得林間的夜鳥都撲棱撲棱地飛了起來。

還真是讓人覺得悲哀至極啊!

可哀傷無用,他坦然面對才是對自己最好的。

再一看向巨幕,幕中女子已經在說他的詩句。

可是李白也想不通,王昌齡為何就能被一貶再貶呢?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楊花就是柳絮,柳絮落盡就是春盡之時,而子規就是布穀鳥,首句是起興,渲染氛圍,每個人心中想像到的場景可能都不同,但是「落盡」、「啼」這樣的描述顯然不是在描述很歡快的場景。】

李白微微頷首,大概就如同此時的場景。

雖說四周寂靜,能發出最大聲響的就是自己。

可是他卻無法感覺到寧靜,只是一種寂寥之感。

【「我」聽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