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頁 (第1/2页)

【北宋末年,黨爭愈演愈烈,李清照作為「元佑黨人」的後人,日子自然也不可能安寧。】

【在公元1102年到公元1107年,也就是從崇寧元年一直到大觀元年,這一段時間裡,李清照一直因為黨禍鬆緊而往返於家鄉和青州之間,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有時候管得嚴了,會有禁止元佑黨人子弟居住在京城的規定,還會有不允許宗氏與元佑黨子女成婚,訂了婚的也要解除婚約。】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這些事情都是李清照不愛提的。

因為這黨禍之爭,她和官人才有了那麼多的分離。

而她很清楚的是,他們兩人只是許多人中的兩個,因此而遭難的還有許多許多,甚至於整個大宋都在因此而陷入陰霾。

其實幕中女子先時的說法不妥,她和蘇軾根本沒什麼恩怨。

這事情能怪到蘇軾的頭上嗎?

肯定不能。

因為蘇軾跟他們一樣都是遭難的人,即便沒有蘇軾也會有其他的人,即便他們不遭罪也會有其他的人遭罪。

古之商鞅、屈原都是遭罪之人,變法都是如此的。

可是他們想要大宋變得更好,就必須得變法。

就連李清照也沒發現自己已經開始自然而然地思考自己先時很少會去思考的問題了。

然而她雖什麼也沒說,其表情還是分毫不剩地落入了一旁趙明誠的眼裡。

趙明誠不喜歡看到李清照蹙眉的樣子。

他仍記得兩人初見時李清照那淺笑嫣然的模樣,不過幾年過去,歲月並沒在她的臉上留下太多的痕跡,但她卻多了些愁。

趙明誠心中揪了一下,看著李清照無意識轉動著的杯子,伸手將那杯子奪了過來,嚇得李清照顫了一顫。

見她一驚一乍,趙明誠嘴角噙出笑容,幫她將酒杯填滿了。

而李清照顯然沒搞清楚狀況,先是一愣,而後才隨著趙明誠的笑容和動作眉目溫柔了許多。

【這段時間裡,李清照也寫了不少的詞來表達她複雜的心情,或許當時的她以為那時的日子便已經是最難的日子了。】

這話說得不算直接,但也很好理解。

意思以後的日子會比如今更難。

李清照輕輕吐出一口氣,仔細想來,幕中女子的話一點也不誇張,國家滅亡,丈夫離世,這可不是很難嗎?

再比較比較,如今的苦又算得了什麼呢?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便是在與丈夫短暫分別後所寫下的一首詞,別名《一剪梅·別愁》。】

【這首詞我們都很熟悉了,以前在讀書的時候說起愁我記得最清楚的就是李清照的這一首,還有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公元978年,太平興國三年。

近來得知李煜不再要生要死,只一味在屋中寫詞,宋太宗趙炅對他的態度好了不少。

好吃好喝的、好紙好筆直往他那兒送。

即便天真如李煜,他也猜到了,許是因為幕中女子提到了自己。

李煜有些激動地翻出巨幕出現後不久寫出的詞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他想起巨幕剛出現的那段時間,他仿佛覺得這世間已經無可留戀。

可是到了後來,他看到了如此多不如意的文人,他們中的每一個都仿佛天之驕子,可他們每一個的結局都令人唏噓,於是漸漸地,李煜開始覺得他們的作品有趣,他們的為人有趣。

而且他還期待著更多的文人,期待著幕中女子解說自己。

現在雖然並沒有解說自己,可提到自己的詞句,還是這麼高的評價,這讓李煜根本無法平靜。

這份激動,甚至像是要超越他對自己的不幸命運的哀愁。

【那我們就簡單地看一下這一首咱們都耳熟能詳的作品,「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紅藕指的荷花,荷花敗了,香味也已經散去,玉簟,如玉一般的竹蓆,看到這般秋景,女主人公輕輕提起羅裳,獨自上了船。】

【蘭舟是船的雅稱,一般認為最初是用木蘭製成的舟。第一句寫景,簡單幾個字就寫出了清秋之景,春去秋來,就如同悲歡離合,是正常的,但卻也是令人哀傷的。】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原本蘇軾心中就有些對李家父女的歉疚之情。

這事情說大不大,造成的結果再讓他難過他也愣生生地過到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