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頁 (第1/2页)

若是沒有那些憂愁,若是當世有屈原、陶潛之流。他們又何須追憶古人?

東晉。

一時間,陶淵明有一種自己將要被遺忘的感覺。

因為那幕中女子所處的後世年代看起來實在是太美好了。

他們那般美好為何還要來追憶他們呢?

不,似乎也不是追憶。

第106章

李清照

【在這段時間裡,李清照還寫過一首記夢詩《曉夢》,這首詩能看得出來是受了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的影響,但是李白的詩仙風道骨,其中有著昂揚之志,而李清照的詩筆意雖仙,但更多的是無奈嘆息。】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李清照還真沒想過拿自己的詩與李白的相比,故而聽到這話她還吃驚了一下。

原以為幕中女子或許會說些自己的詩不如李白的點,但沒想到只是這麼簡單地評價了一句就沒說什麼了。

而這評價李清照是認同的,李白詩句中的昂揚志向是許多人都沒辦法表達出來的,能說她的筆意仙已經是對她的記夢詩不錯的評價了。

評價就該如此客觀,好過張口胡言,隨意貶低。

【也有人說這首詞是她南渡之後的作品,我們可以一起分析一下。】

【「曉夢隨疏鍾,飄然躡雲霞。」正所謂晨鐘暮鼓,拂曉前隨著清晨疏朗的鐘聲,詩人又進入夢鄉,飄飄然登上了雲霞,「因緣安期生,邂逅萼綠華。」在途中有緣見到了安期生,而且還邂逅了萼綠華。安期生和萼綠華都是傳說中的仙人。】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聽聞她這詩是受了自己的詩的影響,李白就也忍不住與之相對比。

他很奇怪此女的詞與自己的詩句完全搭不上邊,怎麼能受自己的影響。

幕中女子講過的有關他還未創作過的詩句他都已經將其記了下來。

但根本不用怎麼對比,只聽這幾句,他便已覺得不同了。

若要說影響,大抵都是記夢,都是上天,都是遇見仙人罷了。

【「秋風正無賴,吹盡玉井花。」秋風十分猖狂,吹遍了那太華峰的玉井花,這個玉井花是傳說中的一種蓮花,食之可成仙,韓愈有詩云:「太華峰頭玉井蓮,開花十丈藕如船。」這顯然是誇張句,成仙什麼的也都是假的,那把一些所謂神物誇張化就不足為奇了。】

唐,元和年間。

韓愈眉頭一蹙,這首詩啊。

幕中女子這樣說,不會讓人覺得他追求長生之道吧?

他一向不信佛道,這首詩的這句話並非重點。

因為他在最後寫了「安得長梯上摘實,下種七澤根株連。」之句,什麼時候能摘其果實,便種遍天下池塘,這只是他對天下人的美好期望,也是希望眾人能時刻謹記造福天下人。

幕中女子所說成仙是假的,韓愈也是信的。

他認為神鬼無形無聲,與佛道無關,也不是憑藉外物就能成佛成仙的。

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又來了,幕中女子又說成仙都是假的了。

嬴政已經下定決心了,若女子不說出個所以然來,他是絕不會相信的。

雖如此說,但他心中早已動搖,遙想自己先時所見所聞一些神技,不過是手底下的人誇大其詞在他面前邀功罷了。

這些日子他都沒有召見那些術士,倒是辦了不少正事。

而現在他把希望都寄托在了出海的徐福身上,徐福不要讓他失望才好。

【古往今來追求長生的人數不勝數,有真的相信可以得道成仙的,也有並不是那麼相信只是藉此逃避現實的,但不管是哪一種,我們用辯證的觀點來看的話,修仙文化的存在有好也有壞,大多數沉迷於修仙的帝王,最後都會無暇顧及自己的國家,只一味追求長生而導致社稷不穩,最後晚節不保,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種仙文化一路傳承下來帶給整個社會的卻也並不全是壞的影響。】

嬴政感覺自己被一柄無形的劍刺了一下,這幕中女子說的是他吧?

但是即便幕中女子說的都是真的,嬴政也有把握這樣的事情不會再發生,就算是追求長生,他也照樣能守住自己的江山社稷。

在他看來扶蘇就是太過於優柔寡斷,但現如今因為巨幕的出現他顯然深得民心,所以也沒必要換掉他,當然經過探查嬴政也知道,現在依舊有很多反自己的人,自己不管選誰做太子那些人都不可能信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