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頁 (第1/2页)

【當時靖康之難後,許多北宋官員都被打包到了金人的地盤,這些人裡面不乏很多優秀人才,所以這件事情對宋朝來說那才幾乎有著毀滅性的打擊。到了南宋,那肯定是缺人才的,辛棄疾說朝廷求賢若渴也沒什麼錯,但是不管是趙構還是他的接班人趙昚都不是善用人才的,所以只是有一顆求才的心沒什麼用。】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趙佶已經快要暈倒了。

被打包,他才不要被打包到那些金人的地盤去。

他就是死也一定要將那些可惡的金人全部都趕走!

別想讓他得那樣難聽的名聲!

可是這些金人真的太麻煩了,就沒人有辦法嗎?

【而夜半承明是出自李商隱的一首《賈生》,他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這首詩又是源自於《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的一個故事,說的是賈誼被貶回朝後,文帝召見他,問了一大堆鬼神之事,最後對賈誼的回答十分滿意,但是李商隱卻說文帝只問鬼神不問蒼生,藉此諷刺晚唐幻想成仙不思朝政的帝王。】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幻想成仙?

國家都治理不好,還幻想成仙,不如做夢來得實際。

李世民對自己這些後代實在失望至極。

古代如此多的事例擺在眼前他們看不到嗎?

都說以史為鑑以史為鑑,因修仙而荒廢朝政,是個聰明的帝王都不會那樣做!

反正他日後一定不會如此!

公元前202年,漢五年。

劉邦搖頭,這人不是表現還可以嗎?

怎麼做這等子不靠譜的事情?

公元前176年,漢文帝四年。

賈誼已經回朝,陛下給了他幾乎最大的禮遇,簡直讓他受寵若驚。

幕中女子說的這樣的情況倒是沒有發生,不過陛下對巨幕十分感興趣,有以之為神的意思。

但這些都不重要,陛下其實一直都是一個賢明的帝王,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對於陛下先時的過錯賈誼是很能理解的。

他相信有了自己幫忙,一定能為陛下做不少的事。

【辛棄疾這裡卻說,想來半夜帝王肯定在宮殿裡召見你,留下你教你起草制詔,或者籌劃邊防軍務。這裡我們說不好辛棄疾是在祝福范昂,希望范昂能得帝王器重,還是在用賈誼的典故諷刺當權者,我個人覺得還是諷刺多一點,畢竟那個時候的朝廷不怎麼行,辛棄疾又不是不清楚。】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趙構深呼吸,他儘量讓自己看起來平靜點。

幕中女子的話,他既然無法反駁,那就改改。

等重用了幕中女子說的那些人,如若情況沒有好轉,那也怪不著他了。

【「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殢酒只依然。」說完范昂的事,他才說自己,假如臨安城的那些故人問起「我」,你只說「我」還是滿肚愁腸 ,只顧借酒消愁就好了。殢(ti)酒,是沉迷飲酒的意思。】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白臉上表情更淡了些。

這話他熟,故作輕鬆罷了。

不過酒醉的那些時刻,也確實能輕鬆,但就醒之後只會更加空虛就是了。

然而,即便如此,他們也願意沉醉於這短暫的快樂,

行樂得及時啊。

【「目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極目遠望,秋日雲霄中,一隻落雁不知飛向了何方,迷糊沉醉間,又不知是誰奏響空弦!前面傷感過後,留下一片迷茫,迷茫中還帶著此人無盡的慷慨與悲涼。】

「此句意境深遠,乃點睛之筆也。」杜甫評價道。

他還是蠻欣賞這辛棄疾的作品的。

辛棄疾詞句中往往深含著許多的情緒,能讓他產生共鳴,故而,即便寫法不同,杜甫也很看好。

當真是後生可畏!

【有時候心境或許能決定人眼中的環境,辛棄疾的苦悶,他的報國無門,讓他看到再美的環境也總忍不住地發出不平之氣,使得他的詞總是沉鬱又跌宕,一切的情緒仿佛都被打了一層悲涼的底色。】

1這裡有一個說法叫做唐後無典,意思就是人們默認唐以後的典故就不要用了,為的就是能夠更好地對文本進行解讀,大家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第124章

辛棄疾

【公元1174年,淳熙元年,辛棄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