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頁 (第1/2页)

然而,或許有時候心中有了期望無法實現才是最令人痛苦的。

他們若比較,那便也只能是以五十步笑百步,誰又能比誰好了去?

【整體來看,以景物起興,我們能從很多辛棄疾的詞中看到,而後他再感嘆自己平生枉為弄泉手,其實什麼也沒能做成,暗含懷才不遇之意。】

【而後一句,「還自喜:濯發滄浪依舊。」還好,真慶幸,滄浪之水依舊,這個典故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了出自《楚辭》「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意思是他還保持著自己的初心,沒有與那些人同流合污。】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范成大還是不認同辛棄疾的想法。

他認為此人就是太一根筋,明明可以圓滑一些,那樣或許還有征戰沙場的機會。

如今落得被貶的下場,雖不能完全怪他,但卻也與他的行事風格有很大的關係。

【下闕,「人生行樂耳,身後虛名,何似生前一杯酒。」首句出自《報孫會宗書》,「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人生就是及時行樂,要怎麼樣才算是富貴呢?怎麼樣才算好呢,現在就已經很好了,知足常樂的意思。而後面出自張季鷹的典故,講過很多遍了,都是及時行樂之意。】

最初聽到這樣的說法,許多人還會去想想,想學學這些文人如何及時行樂。

可是看多了他們才明白,每每談及此,不過都是文人們的無奈之語罷了。

他們總說要及時行樂,可他們從來沒有人放下自己心中掛礙真正地及時行樂。

只有真的產生過這樣的想法的人才能夠理解,如此簡單的四個字,看起來是如此輕鬆,可是真要做起來,那簡直猶如泰山壓頂。

【想通之後,辛棄疾安排自己日後的時光,「便此地結吾廬,待學淵明,更手種門前五柳。」就在此地學著陶淵明種柳結廬隱居好了。】

東晉。

陶淵明也看清了。

他們這些人說著要隱居,都嚮往隱居,可沒有人真正地隱居,恐怕這辛棄疾也是一樣。

他倒也不嫌棄他們。

人人都有自己的選擇,自己想做什麼不應受他人的影響。

但他覺得惋惜,多少人錯過了這鄉間自然野趣啊!

「陶大叔。」一個奶呼呼的小娃娃出現在他家門口,見他望過去拔腿咚咚咚地跑了過來。

「我娘讓我給陶大叔送雞腿,爹去獵的。」小孩一隻手上抓著一隻肥碩的雞腿,另一隻手在自己的褲子上緊緊拽著,輕輕一挪便留下一個油亮的手印。

見陶淵明但笑不語,他著急忙慌說:「我沒有咬哦,一口都沒有咬。」

看了一眼雞腿上的牙印,陶淵明哈哈大笑起來。

【然而,他顯然只是說說而已,還是要回去的,「歸去,父老約重來,問如此青山,定重來否。」鄉親們問「我」還會不會再來,說如此美景,一定會再重來的吧?】

陶淵明笑容一凝。

果然不出他所料。

不過若真想暢快地隱居,心中想太多還是不行的。

他自己雖也心中不平,但他卻也是真正不抱希望了。

若到了那時,這辛棄疾再隱居當也不錯。

【雖然我們在理解這首詞的過程中有那麼一點障礙,但是大體的心情我們還是能猜到的,那就是辛棄疾到了一處風景很不錯的地方,有了想隱居於此的衝動,但是最後卻還是選擇了離開,在看到美景時,觸景生情,想起了自己略帶遺憾的前半生,感嘆幸好自己還保持著初心。】

【然而,雖然他沒在此處隱居,在帶湖也差不多是隱居狀態了,不過他也沒能一直在帶湖住下去。】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棄疾心中跳了一下,怎麼回事?

難道他又回去做官了?

這也不是不可能,他們少不了人,而自己又正好能為他們做事。

若是自己與他們同流合污,那如今的自己恐怕早已身居高位了。

【在公元1196年,慶元二年的時候,辛棄疾的帶湖居所發生火災,於是他搬往了鉛山瓢泉,遭遇這些挫折,辛棄疾該是墮落頹喪,可他並沒有因此自暴自棄,反而對生活還算樂觀,從他的《玉樓春·戲賦雲山》我們就能看得出來。】

竟是如此。

身邊眾人都看向辛棄疾。

「要注意啊,這火一燒什麼都沒了。」

「唉喲,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