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頁 (第1/2页)

【這一期視頻我們來談一位比較特殊的人物,南唐後主李煜,他大概是我們的盤點中要講解的唯一一位皇帝,在才華橫溢的同時醉心聲色的一位神奇帝王。】

此話一出,許多人都心碎了。

那些坐在王座上的帝王們。

趙佶有些氣餒地丟開手邊的書冊,近來還真是諸事不順。

他自己難道才情不足?

不足以讓幕中女子解說一番?

與他同樣想法的還有清朝乾隆皇帝。

自己一生寫詩無數,就算不是首首精品也該能輪得上號才是,為何都不談他一下?

「幸好啊。」和坤嘆息道。

當初和坤被抄家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的,許多人都以為和坤這次徹底地栽了,畢竟他貪也不是一天兩天了,眾人都知道,可卻也都拿他沒什麼辦法。

但這光天化日的,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了,皇上總不能再包庇他。

誰知皇上還真就包庇了,只說和坤精通生意之道,賺了這許多的銀兩,但此才能未用在政事上,未讓國庫充盈,戶部還整日叫窮,於是便罰了他許多,算是大出血,這才勉強堵住了悠悠眾口。

什麼是真相,上頭那位承認的,那才叫真相。

誰讓和坤能賺錢還能討皇上歡心呢?

乾隆冷冷地瞥了他一眼,態度比之從前其實也並非沒有變化,更何況和坤這一句幸好說得不妥,他以為眾人都是聾子嗎?

果不其然,皇上也聽到了,問他道:「何幸之有啊?」

「回皇上的話,依皇上文才不管是誰來說那都應當予以稱讚,但這幕中女子談論的乃是悲情文人,不談皇上,那說明皇上洪福齊天,這還不是幸事嗎?」

乾隆方才回過神來。

先時他只覺幕中女子似乎有些看不起他,還當自己的文才真入不了幕中女子的眼。

如今倒是讓他放了心,正如太史公於《高祖本紀》貶項羽,在《項羽本紀》貶劉邦一樣,那她說到那些悲情文人不誇讚自己也是正常之舉吧。

自己還何苦去與那亡國的南唐後主相比呢?

當真胡塗了。

【清代著名詞人納蘭性德曾評價花間詞貴重不適用,宋詞適用但質量卻不行,而李煜「兼有其美,更饒煙水迷離之致」。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今天的主角李煜。】

此話讓許許多多地宋朝文人不服。

這李清照、蘇軾、辛棄疾,哪個不行?

質量不行也是能隨意評判的?

真是讓人笑掉大牙!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此話有失偏頗吧?」李清照說道。

她倒也不是說自己的就最好,聽了幕中女子的講解,她也承認了蘇軾詞的價值。

李清照當然清楚蘇軾的文采,只是那與她所堅持的東西相悖罷了。

但現在她清楚了,相悖又如何,他寫得好,所表達的思想深刻,即便是自己不喜的,他也能是好詞。

自己不是最權威的詞論評作者,但李清照還是堅持詞別是一家的觀點,他人也別想影響她的評價。

對於這什麼納蘭性德的評價她不能茍同。

或許李煜的詞在表情達意上字字使人泣血,可若要說就能越過所有宋詞,她不能認同。

即便是比上她先時不認同的蘇東坡詞,這結論也是值得商榷的。

【說李煜的話,我們還得稍稍了解一下南唐,唐朝末年,藩鎮割據,天下大亂,當時許多勢力都自立為王,楊吳就是其中之一,這個政權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被一個叫徐溫的大臣把持著,後來徐溫的養子徐知誥繼承了他的位置,後接受楊吳君主的禪讓,國號為「齊」,史稱「徐齊」。】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的表情很難看。

但並非因為唐朝末年的說法,因為這事情實在算得上是老生常談了。

他如今靜下心來考慮的是導致這個局面發生的原因,不是簡單地由李隆基時安史之亂造成的原因,而是事件發生的源頭。

李世民當然不覺得自己就可以輕易地改變,但事在人為,總得試試。

【這個徐知誥原本並不姓徐而是姓李,徐知誥是他認徐溫做養父後改的名字,所以在稱帝後的第二年,他改回自己的姓,名李昪,對外宣稱自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具體是不是我們也不清楚。】

唐,元和年間。

眾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