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頁 (第1/2页)

天下興亡,匹夫尚且不能置之度外,而他作為一個帝王,在國家危難之際竟還想著宮娥曲子,這實在是讓蘇軾百思不得其解。

或許正如幕中女子所言,李煜或許是一個好詞人,可是讓他做一個帝王,卻是讓整個南唐百姓都遭了殃。

【這一年,趙匡胤離世,趙匡義即位,李煜被改封為隴西公。】

【次年,太平興國二年,李煜沉迷於酒,借酒消愁, ?別的事什麼也沒幹,詞倒是寫了不少,著名的《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就是那一年。】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默默無言地登上西邊的小樓,入眼只看到一輪如鉤的月亮,「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梧桐寂寞地立於深院,一切都籠罩在寂靜淒冷的秋色之中。】

寥寥數字,寫出孤人登樓之景。

方才還有些嫌棄李煜的眾人這時候又不得不為之欽佩。

為何,偏偏是這樣一個人得了這潑天的才能。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剪不斷也理不清的是離別故國之愁,那種愁說也說不清,「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其實我們應該可以理解李煜的這種愁,雖然不能深刻地體會一個帝王變成一個階下囚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感受,但是我們都應該經歷過那種產生極大落差感的事情。】

【比如說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帶著滿腔熱血來到朝廷,迎接他的卻只是附庸逗趣。】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說得沒錯。

這一句點醒了李白,李白不是理解了李煜為君時的碌碌無為,而是理解了他困於汴京時的萬般苦痛。

最痛苦的不是無法擁有,最痛苦的是曾經擁有整個星空,低頭一看,一隻夜螢都只是虛妄。

他是如此,李煜是如此,世人都是如此。

【而第二年,李煜的言行自由都被限制了,而且生活也十分窮困,他的心裡便更加痛苦,寫的詞也是愈發悲愴。】

【這《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就是其中代表作,它將一個亡國之君鮮明地展現在了我們的面前,「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 ,羅衾不耐五更寒。」聽著帘子外潺潺的雨聲,顯然春天快要過去了,被子卻還是耐不住半夜的寒涼。】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閉門謝客的辛棄疾倚靠在院中躺椅上慵懶地望著巨幕。

同他一樣,以景開頭。

看著是幾句寫春日小景之句。

可是有時候前面越是平淡,後面就越是讓人痛徹心扉。

【「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夢裡不知道自己是俘虜的身份,只貪圖那片刻的歡愉,「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不要獨自一個人靠著欄杆遠眺,想起那故國三千里,走的時候很容易,想要回去卻難了。】

公元978年,太平興國三年。

李煜還能奢望回去嗎?

他已經不奢望了,尤其是今天之後,他已經無法奢望了。

幕中女子對他的評價對他並不算好,唯有寫詞能入其眼也,可……

可他感覺自己現在心中,往日不停往外蹦著優美詞句的心中如今空空如也, 他或許永遠也寫不出一首好詞了。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落花流水,春天已經走了,跟過去相比,一個天上一個人間。】

宋朝的人有些不快了。

這如何說得他們汴京很差似的。

試問哪個亡國之君被滅國還能安安穩穩地活著的?更遑論還有小樓可住。

宮裡實在是太仁慈了。

【公元978年,太平興國三年,李煜死於汴京,後被安葬在洛陽。】

【關於李煜的死因有爭議,但都認為是被毒死的,其中有一種說法說得比較清楚,這種說法出自《默記》,說是七夕那天,李煜追思往事,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讓南唐故妓詠唱,宋太宗聽說後很生氣,於是賜下「牽機藥」毒死了李煜。】

七……七夕?

七月初七已過,那他這是平安度過了那一日?

那往後的日子,他……他還有一絲的盼頭嗎?

第141章

李煜

【我們假裝李煜被宋太宗毒死的這個傳說是真的,那麼李煜生於七夕終於七夕,從頭到尾仿佛都帶著浪漫的氣息,即便難堪與痛苦從不曾離他遠去。而這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也就此成為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