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頁 (第1/2页)

【這個舞曲出現,說明李隆基很想再回到當初那坐高位、賞樂舞的歲月的。終於得見情郎,楊玉環開始訴說自己的苦痛,「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原來她在仙山也過得並不怎麼樣,「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在這地方斷情絕愛,可謂是度日如年,「昭陽殿裡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

【此時的楊玉環已經無法回到人間,於是以舊物寄情,「……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只希望還有機會能再相見,「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李隆基承認玉奴在自己心中可能是重於那些女人,可定然不會這般。

想來是如同幕中女子說的,誇張了。

但幕中女子說的那些話卻正好戳中了他的心。

失去了玉奴,他頂多是煩躁幾日。

可若是失去了江山,那恐怕與殺了他沒什麼區別。

【臨別了,兩人繼續依依不捨地說著只有兩人能聽懂的誓言,「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等到七月初七,他們再會,「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七月初七本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歷來受到古代男男女女的重視,而這個長生殿後來也被洪升改編為了著名戲劇《長生殿》,講的依舊是兩人之間的故事。】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兩句表現兩人之間矢志不渝的愛情,也成為了千古絕唱,「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天長地久終有結束的那一天,只有這恨是無盡地綿延下去的。】

這首詩流傳千年,幾乎讀書的人都是讀過的。

文人們讀著多還是覺得此詩甚好。

但聽女子這麼一讀,又有不同的理解。

果然每人讀詩,所體會到的東西都是不一樣的,若多與人交談,想來體會更深。

【我們簡單地了解了一下這首詩會發現其實這首詩的結構是很清晰的,雖然內容有點多,但也基本是按照時間順序敘述的,寫楊玉環和李隆基的相識、相戀、分離、重逢最後再分離的故事,從這個角度來看,它確實就是一首愛情詩,但是我們了解當時的背景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就能發現其中表達的感情非常複雜。】

【諸如諷刺,這是白居易慣寫的,這裡諷刺唐玄宗的荒淫誤國,所以才會導致長恨綿綿;諸如同情,自己與初戀的失敗的戀情讓他在寫到愛情時能傾注更多的情感,也更能讓我們產生共鳴;諸如讚頌,讚頌的是兩人矢志不渝的愛情,但我認為其中讚頌的成分是很少的,天子薄情,自古而然,更何況是一個看著自己妃子死在自己面前的天子。】

【賜死對方,又說什麼矢志不渝,不覺得好笑嗎?】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確實可笑。」

李清照看著自己面前的小姑娘挑了挑眉。

「你一個小姑娘,還懂這些?」

扶月縮了縮脖子,沒說話。

這能有什麼不懂的,她從前撿的那話本子上,男子對女子一見鍾情,那就是她從前想要嫁的那個人。

誰知道看著看著,那男子竟在考上進士之後便娶了宰相之女,將妻子棄之敝履。

這不僅可笑,還可悲。

【當然了,怎麼理解還是得看個人,從客觀上來講許多人從中看到的都是風情,或者說他們看到的不一定是風情,但他們願意只看到風情,人生已經很苦了,還去想那些苦大仇深的做什麼?】

李清照收回了笑容。

說的是,人生有許多事可做,不是只有這麼一件,想得太多沒有必要。

不如多想想那些有意義的事情。

【大約也是這個緣故,整首詩所帶來的影響也是巨大的,不僅影響著國內的許多文學藝術作品的創作,其影響力還傳到了國外,尤其是日本,甚至日本著名小說《源氏物語》也有化用《長恨歌》中的句子。】

唐,元和年間。

「如此甚好。」白居易的詩句受人歡迎,元稹是最高興的。

白居易也沒想到有這般影響力,不過是遊玩時隨手而作而已。

【當然了,這世間萬物,有人喜歡就總有人不喜歡,對於這首詩的評價也是有批判的,陸游認為這首詩跟《哀江頭》是一樣的,但是這《長恨歌》冗而凡,而《哀江頭》簡而高。】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杜甫一頓,陸游這個人被提到過很多次了,當是一個很不錯的文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