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頁 (第1/2页)

以往許多人總聽幕中女子說要結合文人的生平來了解他們的作品。

他們覺得有道理,但其實也對此一知半解。

但如今女子這樣說他們就明白了。

若是拋開文人的生平,那可能理解到的就是完全不同的作品了,跟作者的本意就全然不同了。

原來是如此。

這般淺顯的道理,他們竟這麼久才明白過來。

【他舉了漢代《別詩·攜手上河梁》和《漁夫》中的兩個句子,他認為這些句子不像《詩經》一樣具有六義,讀起來就好像少了點什麼,好在這個時候距離《詩經》的年代還比較近,所以「興離別則引雙鳧一雁為喻,諷君子小人則引香草惡鳥為比。」雖然差點意思,但國風傳統還留存一二。】

【然而「晉、宋已還,得者蓋寡。」到了晉朝、南北朝時期,這種傳統就基本上很少見了。他認為謝靈運的詩深奧博大,但是卻「多溺於山水」,陶淵明的詩作古樸,但是卻「偏放于田園」,而江淹、鮑照的作品比他們的還要狹窄,都達不到他的要求。】

晉朝。

陶淵明有些看不懂了。

這白居易不是推崇他的嗎?

怎麼還嫌他只寫田園詩呢?

難道喜歡的並非他的田園詩?

最主要的是,陶淵明怎麼想也不覺得自己寫田園詩有何不妥啊。

另一邊的謝靈運亦是如此。

他多寫山水,那自然是覺得山水值得一寫,有何不妥呢?

【江淹,江郎才盡的主角,他的作品以辭賦見長,著名的有《恨賦》、《別賦》,幾乎都是抒情詠物賦,而鮑照,我個人感覺白居易對於鮑照的評價略有偏頗吧,首先鮑照擺脫了玄言詩的束縛,其次他的詩歌在內容、體裁上也都是很豐富的。】

唐,元和年間。

白居易皺著眉,他覺得幕中女子沒有理解自己的意思。

他並沒有覺得鮑照的詩歌不好,只是覺得他的那些詩少了《詩經》六義罷了。

這評價不對啊!

【或許白居易所追求的並不是這些,而是一種感覺,但是照他前面說謝靈運和陶淵明來看,他是偏向於內容的。按照他的中心思想來說,他認為這些人的作品中的反映現實不足,或許是因為他覺得鮑照的作品的社會功能少了一點,但是還有一點就是許多人認為鮑照是齊梁浮糜詩風的濫觴,這麼看來鮑照的作品是很有審美價值的,如此一來的話白居易會產生那樣的看法就合理了,不過我們沒有詳細地研究鮑照的作品,也不好直接評價白居易說得不對,先持保留意見吧,大家可以自己下來研究研究。】

這話說得有些繞,但大家也大概聽明白了。

意思大體是白居易注重文學的社會功能,但是鮑照的詩更多的是審美價值,所以白居易認為其不好。

先時幕中女子在提到這《與元九書》時所給的評價都是讚美的,現在卻突然貶上了,還真是有意思。

【白居易認為像梁鴻的《五噫歌》,那才是很好的作品,只可惜現在百無一二,事實上,大家看一下這首《五噫歌》,「……人之劬勞兮,噫!遼遼未央兮,噫!」大概意思是說登上高樓看皇城,皇城之雄偉讓人想到築城的百姓之苦,百姓真苦啊!】

額……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舉了這個例子,眾人就明白了白居易想要的到底是什麼樣的作品了。

他想要的大概是老老實實地說出自己對於社會現狀的看法的,就像是這《五噫歌》寫出了百姓徭役的苦。

而陶謝之流都是寄情山水田園,哪怕內里有再多的情感,那在白居易這裡也是不足的。

李白與杜甫對視一眼,都懂了,但都沒給出什麼評價。

【《五噫歌》現在已經消失在了時代的洪流中,我不說你們還有多少人知道?怎麼說呢,只能說我們從白居易極力推崇這首詩可以看出他的思想的局限性,我們之前講過孔子的「興觀群怨」說,白居易認同的就是孔子所強調的文學的社會功能,但是文學所帶給我們的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審美體驗。】

唐,元和年間。

但是那齊梁詩不就是太注重於形式,最後成了那般嗎?

白居易認為自己所強調的聖人之言並沒有什麼錯。

或許陶謝是好,但更大程度上,人們所推崇的是他們詩的意境的好,也不是內容。

是能讓人逃離悲慘社會的一種感覺,與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