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頁 (第1/2页)

【然而他也不是完全誇讚杜甫,他認為杜甫的《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蘆子關》、《花門》這些作品是很好的,像「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話簡直絕妙,但是這樣的也不過三十四首。「杜尚如此,況不迨杜者乎?」杜甫尚且如此,何況那些不如杜甫的詩人?】

杜甫也看出來了,這白居易推崇的是什麼。

就是幕中女子一直提及的現實主義,而現實主義是什麼,就是幕中女子方才提到的白居易強調的文學的社會功能。

寫的是當時發生的社會上的現實的事情,而不是一些附庸風雅的作品。

幕中女子雖說看起來不認同白居易的觀點,但是之前她在評說時,也是不贊同那些完全沒有內涵而只是寫景賞物的作品的,只是幕中女子欣賞的詩歌中的詩人情感比白居易所欣賞的更多些罷了。

【他常常感嘆詩道崩壞,「忽忽憤發,或廢食輟寢,不量才力,欲扶起之。」有時候啊,他就想廢寢忘食馬上恢復詩道,但這顯然不太可能,於是只能將自己的苦告訴元稹。】

春秋時期。

這後世白居易竟與他有了同樣的體驗,孔子想。

孔子比較認同這個白居易,他認為白居易真正地懂了他的道理。

他也常感嘆禮樂崩壞,而他也無法憑藉一己之力馬上恢復周禮。

而他的這苦又能與誰言說呢?

【評論了一番前輩們之後,白居易開始講說自己的經歷和心路歷程,「及五六歲,便學為詩。九歲諳識聲韻。」這古代的教育還是挺卷的哈,後來他知道可以考進士,就努力讀書,導致口舌生瘡,早生白髮,後來考中進士又考分科考試,家中貧困多變故,但他也沒有放棄寫詩,朋友們都說他寫的詩好,可他覺得不好。】

【後來他的閱歷更豐富了,開始明白,「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文章和詩歌都應該反映現實,這是找到了自己的追求,他說那個時候皇帝剛剛即位,「屢降璽書,訪人急病。」屢次下詔書,訪查民生。這裡說的應該是唐憲宗,唐憲宗一開始還是不錯,幹了點實事,我感覺他就有點像低配版的李隆基,前期做了點功績就開始飄了,因為做的功績不大,飄得不遠,造成的結果也沒那麼嚴重,反正他後期也是不怎麼行的。】

唐,元和年間。

白居易想,他還是要堅持「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但是如今他要加上一個「為文而作」,太宗愛上官儀,玄宗喜李太白,不是因為他們寫的詩文優美嗎?

若是他們在詩中添上人間疾苦,上者愛聽,其行可行也。

而自己只需將詩文寫美,而不變其宗,豈不比他們更簡單?

唐憲宗:「???」

他是低配版的玄宗?

這是……這顯然不是在誇他。

他沒有玄宗的功績大?

玄宗雖說開創了開元盛世,但是卻差點葬送大唐,那是過大於功的,自己那可算是力挽狂瀾了,也沒做讓大唐走向滅亡之事,他還不如玄宗了?

偏偏這些心裡話他還不能往外說,實在憋屈。

然而,他不樂意,身處於另一時空的李隆基還很不樂意呢。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隆基沒忍住嘁了一聲。

就他?

還和自己比?

他不信這後世能有比自己對大唐貢獻大的。

若他們真能做到自己年輕時候那般,大唐也不至於亡。

這時肯定要拋棄安史之亂來說,畢竟那事還沒發生。

左右他現在還是有機會的,他定要讓後世都趕不上自己。

思及此,他開始著急讓李白、杜甫回京了。

【白居易說到自己當翰林學士、左拾遺的那段時間,碰到一些事情,可以解救民生可以補察時政但是又沒辦法詳細地跟皇上說清楚的,他就「輒詠歌之,欲稍稍遞進聞於上。」寫成詩,想慢慢讓皇上知道。】

【然後他寫到自己的三個追求,這就是他那個時候想要達到的,「上以廣宸聽,副憂勤。」首先是開闊皇帝的見聞,幫助他思考,「次以酬恩獎,塞言責。」第二個就是報答皇帝的恩情,盡到做諫官的指責。「下以復吾平生之志。」最後才是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唐,元和年間。

李純也有點後悔了。

這白居易,是他小看對方了,確實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