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頁 (第1/2页)

【我們常常說,真正有智慧的人應該做的是融入環境而不是改變環境,那你說王安石他是個笨蛋嗎?】

話鋒突然變了個方向,讓眾人皆是一愣。

不過只消片刻他們就明白過來幕中女子這反問,她不可能是在罵王安石。

但她所說的不是融入環境而是改變環境這話說得實在有理啊。

與人作對實在沒什麼好處。

而王安石如今也不過是占了巨幕的好處罷了。

若不是巨幕,朝中的老臣們和官家誰又能容忍他呢?

【或許王安石是有點笨,明哲保身的事不做,偏偏要與強敵作對,屈原也笨,白居易也笨,但是我們不可否認的是,他們都是勇者。】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屈原在自己的屋中,終於可以輕易地表現出自己的情緒。

可是現在的他並不想傷心難過,因為他已經明白了,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千古的難題,他做不到,他此後的許許多多的人依舊做不到。

他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有人做到,但他們會一直去努力,他自己也無悔,他寧可做幕中女子所說的笨蛋。

如今他也會繼續做自己的事,直到大王真正厭惡了他。

他的命就該如此的,這是巫神給他的命。

為了楚國,他可以舍了自己,哪怕只是護這一時的安寧。

【而且如果真是笨蛋,屈原寫得出來《離騷》嗎?白居易能想到把自己的思想融入詩詞當中傳遍海內外碼?而王安石他又能夠領導著熙寧變法嗎?他們才是最聰明的,他們知道他們所處的社會出了問題,他們正在努力改變那個病態的社會,想要徹底地改變社會那就得從制度出發,所以王安石才想要變法。】

唐,元和年間。

若說白居易心中沒有觸動那是假的。

從沒有人說過他笨,但現在想來他似乎是有點笨,他和元稹,和李白、杜甫、蘇軾,和陶淵明,他們都一樣笨。

他們講著文人的氣節,不願意輕易折腰。

明明他們可以讓自己過得更好。

可若是人人都那樣去融入,這世間會變成何種模樣呢?

世間萬物都是不停地改變著的,若是他們停止了,他們的社會就完了。

【而變法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除了一些物質和理論上的支持,還得有一些思想基礎。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理論上來說,在變法的時候首先要知道怎麼變、要變什麼,像王安石變法,他想要變的就是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想要實現富國強兵,要怎麼變呢,他的青苗法、市易法……這些都是方法。】

【除了這些,還得有物質基礎,做什麼事不要錢呢?像他的市易法,就是在商品滯銷的時候由官府出錢平價購入,等到市場需要這東西的時候再賣出去,有點類似於咱們現在的宏觀調控,那這官府買東西的錢哪兒來呢?這就是他需要考慮的,這其中最主要的當然就是國庫出資。】

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

劉徹皺眉,他似乎聽誰說過這法子,卻是一時記不起來了。

這法子似乎還不錯。

但應當也是有弊端的,如若不然,這王安石變法當也就成了吧。

其他朝代的許多人也就此聯想到了漢武帝時期實施的平準法。

這法子好是好,聽起來好,用起來也有一定的效果。

但是為什麼現在沒人用了呢?

若是官商勾結,囤貨投機那可如何是好呢?

連漢武帝都沒能輕易解決的問題,他王安石能有法子嗎?

【具體措施有了,實施措施的物質基礎也有了,在實施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支撐他堅持下去的便是思想基礎了。我們在《游褒禪山記》中應該可以看得出來,大家一起來回顧一下這篇文章。】

公元1042年,慶曆二年。

聽聞此言,王安石都驚訝了。

褒禪山?

難道是游山的時候突發奇想就想到了如何實施變法?

那日後他是該多出去走走,女子說得沒錯,還是要深入基層,他這方一中進士就困於皇城之中,不妥。

【《游褒禪山記》寫於公元1054年,至和元年,當時王安石任舒州通判,任期滿回鄉途中遊歷褒禪山,過了幾個月之後寫下了這篇文章。】

【很奇怪的是,宋朝很多文人的遊記類的作品的寫作時間都不是在當時,像我們之前說過的范仲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