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頁 (第1/2页)

好书推荐: 小甜橙 24/7冬

公元1042年,慶曆二年。

趙禎在心中狠狠地點了點頭。

他承認幕中女子的話,王安石很需要他的支持,他也一定要支持對方。

能遇上這麼一個連自己都不顧也要為大宋的人,不是那麼簡單的。

只要他態度強硬,王安石就能認真去做。

他給王安石足夠的支持,大宋會好起來的。

【「傷屯悼屈止一身,嗟時之人死所羞。」王安石認為如果一個人只是感嘆自己的悲傷情緒與懷才不遇,那他便會為對方感到羞愧。由此看來,他還是傾向於杜甫這種氣節的,「所以見公像,再拜涕泗流。」所以在看到杜甫的畫像時,忍不住參拜流淚。】

【「惟公之心古亦少,願起公死從之游。」像杜甫這樣的人實在少見,他希望杜甫能起死回生,那他定要堅定地追隨對方。】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杜甫輕笑了一聲。

這人以後可是權傾朝野的宰相,竟然會說出這樣孩子氣的話。

雖然他也明白,這只是對方美好的願望。

杜甫覺得自己或許並不能幫助王安石什麼,王安石他原比自己厲害很多。

不過他心中依舊欣慰後世之人對自己的承認,若是他能做出點成就來,那就更好不過了。

【其實他說出這種話,就已經是在追隨杜甫的精神了,相信如果杜甫真的能夠看到,看到有這麼多後人認同他一生的堅持,那他定也會覺得欣慰。】

第166章

王安石

【現實主義文人大多少不了諷刺之作,王安石的諷刺之作雖然不多,但也有,他的《郊行》就是其中的代表作,通過描寫蠶農的艱辛諷刺苛捐雜稅,像他後來變法時實施的方田均稅法就是為了解決農民的稅收太重的問題。】

關於稅收太重這個問題,那是歷朝歷代都有的。

他們也不想收那麼重的稅,也不想為難百姓,可是國家要運行下去,國庫沒有錢怎麼能行?

這事情還能有解決的法子嗎?

很多方法只能解決一時的麻煩,卻沒辦法完全解決問題。

或許王安石糾結於此也是他失敗的原因吧。

【這首《郊行》很簡單,讀一遍你就能看出他詩中的諷刺之意了,王安石前期很多這種作品,跟他後期是不大相同的。】

【「柔桑采盡綠陰稀,蘆箔蠶成密繭肥。」桑樹上的嫩芽都被採光了,綠色都變得稀疏起來,說明農民們采了很多,採桑葉自然是為了養蠶,不枉辛苦一場,蘆箔上的蠶是又多又大,蘆箔,我們理解為養蠶的容器吧,按理來說有了這麼多蠶,生活應該過得不錯才是。】

【於是「我」問村民們的日子過得怎麼樣,為何這麼勤苦卻還鬧饑荒呢?「聊向村家問風俗:如何勤苦尚凶飢?」】

許多百姓只一聽,便很快明白了這其中的意思。

他們有時的收成是還不錯的,不管是種桑養蠶還是種其他的糧食,但也不可能每一年都是風調雨順的。

收成好時賦稅還是勉強能夠負擔的,可若是收成差了他們還是得上交那麼多的東西,這叫他們怎麼活?

總聽人說朝廷在大荒之年是要減免賦稅的,可是小荒之年呢?

若真是碰上了大荒之年,他們幾乎是顆粒無收,朝廷發放賑災的糧食,可那時根本連維持他們的生計都無法保證。

這些都是為什麼呢?

他們相信或許官家和朝堂上的大老爺們是想讓他們能有一個好的生活的。

可是一層層地下來,到他們這兒總會有那貪的。

他們要想真正受到恩惠,那得是什麼樣氣運啊!

這些他們從前想不通,在那時,他們都覺得天下烏鴉一般黑,可是如今見了巨幕中的講解,他們也明白,朝廷有著真心為他們的好官。

而宮裡那位要麼關心他們的活路會管他們,要麼只顧自己享樂,這樣的皇帝卻也不會去短他們這點。

是中間出了問題啊!

【本來是一幅豐收圖,最後卻以這樣的一個問句結尾,諷刺意味拉滿了,王安石的作品看著很簡單,這作品跟之前白居易的也有點像了,我想他應該是受了白居易的影響的,雖然句子簡單,但是表達出來的都是對民生的關心。】

唐,元和年間。

白居易也覺得他的這諷刺之作與自己的類似。

但說是諷喻,自己的似乎不如他的這般諷刺,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