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頁 (第1/2页)

好书推荐: 小甜橙 24/7冬

因為王安石同他寫著同樣的一類人。

但同時眾人又不解,不過是文章而已,就因為文章,歐陽修就支持他的那些明顯不合理的建議?

雖然歐陽修也時常在反駁王安石的話,可眾人也不是傻子,他就是站在王安石那邊的,在他們不知不覺的時候,歐陽修已經變了。

歐陽修確實是改變了自己的想法。

王安石走的是一條很艱難的道路,他的那些提議基本上把朝堂上的人得罪了個乾淨,包括自己。

可是幕中女子都已經承認了他。

所以當歐陽修站在百姓的角度上再去看王安石提出的建議時,他甚至想感嘆王安石的聰明才能。

不過這並不影響歐陽修反駁他的某些激進的提議。

【古文是相對於駢文來說的,駢文就是四六文,這個我們之前說蘇軾的文章的時候應該是說過的,蘇軾他主張的是駢散結合,而真正的駢文中以四字六字的句子為主,例如我們熟悉的王勃《滕王閣序》就是其中的優秀作品,但是我覺得《滕王閣序》他已經有些突破那種藩籬了,雖然他仍屬於駢文,讀著也是很有節奏,但我覺得他的這篇文已經傾向於蘇軾的《赤壁賦》。】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蘇軾又啟程了。

和他的弟弟蘇轍一起回京。

皇帝顯然有點急,不停地催促他們,但是都被蘇轍給擋了回去。

蘇軾明白,在子由、蘇過他們的眼中是要陪自己走完最後一段路,自然不想被催促。

而宮裡邊,希望自己回京再為大宋獻一份力。

這些都無傷大雅,蘇軾想。

如今的他還能求什麼呢?以子由蘇過他們的性子,將來吃不了虧,無需他護。

而其他的他便也就更不在意了。

《滕王閣序》傾向於《赤壁賦》?

蘇軾個人也是很喜歡《滕王閣序》的。

前朝優秀的文人實在是太多,自己寫文作詩也常在其中尋找思考的點子。

只可惜盛世難有,這文學之盛更甚。

【而標準的駢文,像有名的江淹的《別賦》,你要想在裡面找幾句不是四六字的句子那是很難的。但其實古文運動反對的也便不是四六字的寫法,因為大多數的時候,存在即合理,駢文他有駢文的優點,這也是為什麼蘇軾他不拋棄駢文,而是駢散結合的原因,駢文和古文一起造就了這個時代的文人們,其中也就包括了歐陽修和王安石。】

蘇軾點頭,沒錯,正是此理。

若是他沒有讀過駢文,他也寫不出後來的那些文章,他想歐陽修和王安石也是一樣的。

這天底下的人都是一樣的。

只是有些人被駢文束縛住了手腳罷了。

【他們有著同樣的興趣愛好、文學傾向,這誇起來肯定就得心應手了嘛。】

【「常恨聞名不相識」,常常聽說王介甫你的大名,但卻沒能相識,這裡我覺得應該是說的當初王安石與他相識之前吧,咱們有時候在了解文人生平的時候可以不用太拘泥於書上的文字,什麼意思呢?書上說是曾鞏把王安石舉薦給歐陽修的,但咱們把自己代入到那個年代,重文輕武的宋代,他們最稀罕的是什麼,就是文化人啊。】

公元1042年,慶曆二年。

事實證明,只是稀罕文化人,那是不夠的。

趙禎已經想要開始徵兵了。

雖然他兵的人選都還沒有想好。

他甚至有點羨慕那個趙構了,有岳飛還有辛棄疾。

而他們此時,一切都很難,可難也不能不做,總不能等那些西夏人打到汴京城了才開始努力。

【王安石,全國第四名,你說他能沒有名聲嗎?你說他可以是先考試之後才有名的啊,但是你們忘了古代的干謁之風了嗎?杜甫、李白漂泊半生為了什麼?雖然宋代的求謁之風不像唐代那麼風行,但是卻也沒有完全消失的,所以在真正結交之前,歐陽修肯定也是知道王安石的。】

這是當然。

這一點沒有人能夠懷疑,只不過在科舉之後王安石的名聲便更響了而已。

如今更是如此了。

巨幕一出,全天下只怕已經沒有了不認識王安石的人。

可真令人羨慕啊!

【「相逢罇酒盍留連」,如今相逢,那還不痛快暢飲?】

【收到這首詩,王安石自然也有回贈,他寫了《奉酬永叔見贈》回給對方,這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