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頁 (第1/2页)

公元1042年,慶曆二年。

這條一說出來,眾人立馬分成了兩派聲音。

百姓們覺得還算不錯啊,畢竟他們本來就是要服役的,那些有權有勢的人不想服役出點錢還不願意,怎麼想得那麼美呢?

而那些有權有勢的人卻心中憤懣,這王安石還真是想得好,慷他人之慨,怎麼不上天呢?

【這其中最大的獲利者就是朝廷,這麼一來國庫充盈了不少,但是這樣的政策顯然就是被反對派反對得最厲害的。】

趙禎有些氣悶。

這些人,有什麼好反對的,這點銀兩於他們而言,不過是九牛一毛。

那些百姓本就苦了,國庫沒銀子他們也都是知道的,給點又怎麼了?

可是他站在那些人的角度上,心裡似乎也能理解。

從前什麼都不用給,如今這錢白白送人,誰樂意呢?

然而趙禎清楚,想要解決問題,總有人要吃虧。

這次,他要站在王安石這邊。

【第三個是方田均稅法,就是清丈土地,把土地分等級繳稅,這個是沒什麼問題的,雖然也觸及到一些隱瞞土地逃稅人的利益,但是這樣的利益本就來路不明,想反對都無從反對起。】

一連說了三個舉措。

百姓們覺得自己並沒有什麼是不能接受的。

這對他們而言,根本沒有太大的影響。

至於先時的那放貸之事,怎麼也不能怪王安石,都是那些貪官污吏的錯。

只希望官家看了能將那些壞人繩之以法才是!

【第四個是農田水利法,這個法子是為了促進農業發展,鼓勵農民開墾土地發展水利,但是費用是由當地貧富等級給錢,就是富裕的給多點,窮的給少點,這在一定程度上確實促進了農業發展,而且開墾多了,那國家稅收也就增加了,但是這個法子與青苗法有著同樣的問題,那就是當這事情成為績效考核,官府就會強制農民開墾,最後演變成貸款搞農業,很多人還是受了不少的苦。】

【讓富人多給錢,窮人少給錢,那富人肯定不願意,又是激化矛盾的。】

王安石提筆,本來是想趁機記錄一下自己的想法,然而聽了這個多,偌大一張宣紙上,只淺淺寫著「吏治」二字。

幕中女子一針見血,說出來的恰恰是最難解決的問題。

【第五個是市易法,官府在商品滯銷時買入,再在市場需要時把商品賣出去,這是增加了國庫收入的,商品滯銷,那價格肯定不高,而且官府大量買入,價格肯定就更低了,而市場需要時,可以漲價,國庫就從中賺取了差價。】

那些商人們越聽越不對勁。

早在先時他們就有不好的預感了,如今一聽,實在可恨!

這些,原本不是他們的法子嗎?

王安石這跟直接硬搶有什麼區別?

奪人錢財猶如殺人父母啊!

可惡!

【在此之前就有很多奸商,假如這些商人從外地運貨到汴京,有時候東西不好賣,當地的富商就設置團購,也就是願意將他們的東西全數購入,當然價格不可能高,購入之後富商們不是投入市場,而是先儲存起來,等到市場上的價格漲到一定的金額再賣出去。】

這樣一說大家還有什麼不懂的?

這不就是朝廷變成了奸商嗎?

所以百姓們還是沒落得一點好處,不過是出了虎穴又入狼坑罷了。

這是奸商!奸臣!

百姓們可不管這些法子是王安石一人想出來的還是那些大臣們一起想出來的,他們的火氣全部都撒在了王安石的身上,誰讓他是那個做得了主的人呢?

而且名字就叫王安石變法,可想而知他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了。

還以為他是個好的,實在沒想到,簡直奸詐!

【後來大概就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模式,那些富商地頭蛇們在汴京操控物價,每每有商人入汴京首先得請他們吃飯給他們送禮,送得好吃得好定價就能稍微高一點,而「不懂事」的人的貨物價格自然被壓得很低,富商們把這些貨物囤積起來漲價再售賣,久而久之,那些外地的商人運了一兩次,發現這地方的生意難做,也就不做這個生意了,然後就演變成了市場上貨物供不應求價格高,而生產地產品供大於求,生產者賺不到錢,生產停滯。】

幾乎是所有人都看著這樣的幕中女子展示出來的那似乎是宋朝市場的場景,實在是太熱鬧了,怎麼也看不出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