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頁 (第1/2页)

好书推荐: 小甜橙 24/7冬

【年輕時候總是朝氣蓬勃,敢想敢做,有那種大不了重來一次的勇氣,在這個年齡階段通常是最容易成事也是最容易犯錯的時期,相反年紀增長後,瞻前顧後,做事考慮得會更加全面一點,而王維前期的這些作品就體現了他這個年紀該有的一些狀態。】

幕中女子這話卻是讓王維愣了愣。

這是覺得如今的他不如從前?

瞻前顧後,怎麼聽也不像是在誇他吧。

【而另一首《桃源行》正好是他山水田園詩的前奏,這首樂府詩脫胎於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要想真正地了解王維,陶淵明和謝靈運是繞不過去的,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首。】

東晉。

先時聽到《桃源行》三字時,陶淵明就猜測會不會跟自己有關。

畢竟早前女子就說過這王維詩作跟他的詩作是有關係的。

果不其然。

但是陶淵明倒是沒想到,他會直接寫桃源。

【我們在看的時候可以對比一下這首詩和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不一定要比誰好誰不好,每個人的感受不同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但是從對比之中我們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他們兩人的寫作風格,如果接下來有比較的評價就僅代表我一個人的觀點啦。】

眾人嗤笑,這幕中女子神通廣大,竟像是怕得罪他們這些看客似的,總不願意站隊。

但若說是怕得罪他們吧,她又什麼都不在意什麼都敢說,誰的缺點乾的壞事都往外說,實在讓人看不懂啊!

【「漁舟逐水愛山春」這裡漁人的背景他沒有花筆墨,而是提煉成了「漁舟」二字,然後把更多的筆墨放在了周圍的風景上,「逐水愛山春」這兒仿佛是說漁人是為了追逐美景而去,但他的身份是漁人,所以更準確的說應該是為了美景而忘了自己的漁人身份,而《桃花源記》裡面的漁人是先迷路再到了挑花源,「兩岸桃花夾古津」,古渡口從兩岸的桃花林中露了出來,景色是極美的。】

陶淵明沉思了一下,這是改變了他的文的意思,但又沒有完全改變。

他覺得王維的似乎還更好一些。

自己的文中,漁人是無意之間進入桃源,順便看了一下美景,而王維的詩中,多了漁人被美景吸引的一部分。

這般美景,任誰看了也是會愛上的,那才是他心目中的桃源。

陶淵明下意識地撇了初具規模的桃源深處,微微點了點頭。

他們此處的風景定是能讓人流連忘返的。

只看外人進不進得來了。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桃花太好看了,忘了路程的遠近,行至水源盡頭也沒見到人,還有一個版本是「行盡青溪忽值人」,就是遇到了人,我感覺還是沒遇到人更符合原作吧。】

【「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一開始從蜿蜒的小路進去,隨即豁然開朗,這裡跟《桃花源記》差不多,我個人體感是原作的描述會更有層次感,但文章肯定比詩作更容易表現。】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王維可從沒想過要跟陶淵明比。

如今一比起來,他就有點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感覺。

他那時候的詩如何能與田園詩鼻祖相提並論,實在讓他慚愧。

【「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遠看、近看,是很符合原作的,雖然原作沒直接說遠近,但我們可以看出來它是從「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寫到了「雞犬相聞」又寫到人,這裡也是一樣後面寫人,下一句「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表現這些是秦時人,為什麼他們還穿著秦時的衣服呢,這裡沒說,但是漁人怎麼知道是秦時人呢,從他自己的對古代服飾的了解,還是這些農人的講解,給我們留下了想像空間。】

許多人看著王維的詩,也還是會下意識地在心中與原作相比。

在大多數人的眼中,兩人寫的那都是極好的,至少自己當是寫不出來,但這並不影響他們在其中挑挑揀揀。

有人說覺得王維不過是換了個說法而已,沒什麼大不了的。

有人又覺得王維將有用的信息都集合起來,讀起來更有韻律了。

此時的他們仿佛都是一個優秀的評論家。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他們在這個地方安家建了這麼一個世外之地,「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雲中雞犬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悠閒感。然而,這份悠閒就因為漁人的到來而被打破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