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頁 (第1/2页)

關於這一點,許多官員是能夠理解的。

他們做地方官員往往能在地方上碰到一些奇怪的習俗。

這些習俗有點好有的壞,有的讓人無法理解。

一般情況下,只要這些習俗對人對朝廷無害,他們都選擇視而不見,若是在特殊情況下他們還會跟著當地居民一起參加這些習俗,即便他們並不信。

【如果說王維的《桃源行》是描繪了一個桃源仙境,那韓愈的桃源詩就是為了反對桃源仙境之說,他的詩叫做《桃源圖》,以桃源圖為引來表明這世間是沒有仙境的,這首詩直接就將王維詩中「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這種把桃源寫成仙境的說法給否定了。】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有些事情本就是如此,信則有,不信則無。

雖說幕中女子已經說過這世間沒有成仙之事,但王維相信,信成仙的人依舊不會少。

人都有美好的幻想,有些人就寧願活在幻想之中。

至於他,他信不信且不論,但他肯定不會以為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仙境,畢竟若真是,那陶淵明恐怕已經成仙了。

他之所以會那般寫,不過是一些隨意而來的想法罷了。

或許,或許心中也有一些相關的念想吧。

【「神仙有無何渺茫,桃源之說誠荒唐。」開頭直奔主題,神仙多半是沒有的,說桃源是仙境更是荒唐。】

【「流水盤迴山百轉……架岩鑿谷開宮室,接屋連牆千萬日。」這一段內容,劉禹錫認為桃源是來自於桃源圖,這桃源圖畫得好,再加上上面的題詞讓人感覺仿佛真的進入了仙境,於是就跟著建了這桃源。】

這樣的話倒也說得通。

這世間多少因古詩古畫而建居所的,若因一幅栩栩如生的桃源圖建立一個桃源也並非不可能。

【「嬴顛劉蹶了不聞,地坼天分非所恤。」秦漢衰敗、天崩地裂他們都不關心,「種桃處處惟開花,川原近遠蒸紅霞。」只關心如紅霞一般的桃花,也就是他們身邊的風景嘛。「初來猶自念鄉邑,歲久此地還成家。」開始住在這桃源里的時候還想家鄉,久了就真把這兒成了家鄉了。】

若真有這樣的地方,誰不想去呢?

百姓們對朝代的興亡其實並不關心,只要誰對他們好,能真正地考慮著他們,那他們就願意支持,甚至是上稅。

可若是有那實施苛政猛稅的,他們巴不得早日改朝換代呢!

【隨著家族制度的衰落,交通信息等的發達,人們慢慢地也對家鄉沒有那麼大的執念了,有家人在的地方就可以是家鄉。】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關於這一點,蘇軾早早地就有所體會了。

他走到一處再慢慢的適應下就願意將那地方當做自己的家。

然而,老天總是愛捉弄人的。

就是他這般簡單的要求也難以實現,他一生漂泊,可還是捨不得自己的家人跟著自己漂泊。

【「漁舟之子來何所,物色相猜更問語。」漁人不知從哪兒來,人們看到他的不同裝扮忍不住地猜測打聽,才聽說如今早已改朝換代,「大蛇中斷喪前王,群馬南渡開新主。」這裡前句說的是秦朝滅亡,劉邦建立漢朝。】

公元前202年,漢五年。

「大蛇中斷?」劉邦不解其意。

這怎麼就是在說自己了?難道是說他是一條大蛇?

【關於劉邦斬白蛇這個典故大家是需要知道的,出自《史記·高祖本紀》,說的是劉邦當時做泗水亭長時需要押解農民去驪山服役,結果因為徭役太重,半路人就跑了一大半,這事情自然該是由劉邦負責,就算到了驪山他也活不了,於是他擺爛了。沒想到在醉酒時斬殺了一條白蛇,而那白蛇是白帝子,後來劉邦名聲漸起,遂起義反抗暴秦。】

劉邦怔愣片刻,而後恍然大悟,原來是說此事。

但他並不知白帝子之意。

這後世的史書都是這樣寫的嗎?

【毫無疑問,這個故事是有很多的傳奇因素在裡邊的,但是大多的開國皇帝都有不同程度的神奇來歷,不管是出生還是發跡,像黃帝,是他媽「見大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懷孕」,他的同母異父的兄弟炎帝是 他媽「游華陽,見神龍首,感生炎帝」,就很神奇,而劉邦說的是他媽「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然後就打雷了,他爸去一看,這不得了,看到一條龍和自己老婆在交合,早期的人獸啊,姐妹們,還是綠帽文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