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頁 (第1/2页)

可這銀兩的問題從來都不是小問題。

至於汲黯之事,很明顯又是他的不是,如此下去,大漢威嚴何在?

【但是那個時候的馬匹或許對於漢武帝來說便算不得什麼,畢竟他們打仗,戰場上死去的駿馬何其之多,他以為這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或許他想大不了以後朝廷給點補貼就好了,甚至就算不給補貼,這也是為國效力的機會有什麼不願意的?但是馬匹或許就是一個家庭小一半的積蓄,老百姓也並不明白,為何自己的財物要拿去給曾經騷擾邊疆,殘害大漢百姓的匈奴人。】

【難道一個喪盡天良的人改過自新,他的命就比本就老實本分的人的命更珍貴嗎?】

劉徹早就猜到幕中女子可能要說什麼話了。

但是他也發現了,女子並不是很懂得為官之道,她自己也承認過。

事情哪裡是那麼簡單的。

渾邪王投降,那可不僅僅代表著某些匈奴人的投降,那是匈奴勢力的瓦解,若是匈奴能就此土崩瓦解那是再好不過的,可明顯那只是很小一部分。

這一小部分於他們而言確實算不得什麼,但若是這一小部分能動搖匈奴人的軍心,那發揮的作用可就大了。

若是狠狠地處理了這些匈奴人,只會激怒匈奴人,屆時說不定更加麻煩。

與那相比,幾匹馬又算得了什麼呢?

【於是百姓們偷偷地把馬匹藏起來,並不願意去做這件事情,或許官府也認為不妥,所以這事情就就沒能完成,漢武帝大怒便要殺長安縣令,汲黯適時勸阻,他以為這樣是不對的,匈奴人歸降大漢,他們應該是來贖罪的,而不是來享福的,他們給那些已死將士們的家中為奴為婢才是應該的,而不是要為他們徵調僕人,也不是把百姓的東西徵調去給他們享用。】

【這樣的說法自然是過於理想化,在實施上會出現很大的問題,但是在道義上卻是很有道理的,只是漢武帝做到那個位置,他求的自然是利益的最大化,好好對待這些高層降者,或許能夠不費一兵一卒收服更多的外邦人,所以他覺得汲黯就是胡說八道,沒多久汲黯就因小事而獲罪,但因為武帝大赦,他就只是被免了官。】

許多百姓都在說劉徹的不是。

雖然他好像是為了國家,但是他們還是不理解。

像汲黯這樣的好官怎麼就要被下罪呢?

人家也是為了百姓為了國家啊!

但是這些顯然都不是重點。

【不過被免官之後汲黯並沒有消沉,過了幾年又被任命為淮陽郡太守,在淮陽,他做事一如往常,淮陽變得政治清明,武帝也想起了他,讓他享受諸侯國相的俸祿待遇,雖說汲黯的仕途不見得有多平順,至少他的結局是比賈誼更好的。】

原來是有補償的,有些人懂了。

要是不處置了汲黯,或許會有更多人反對,到時候匈奴人還沒解決,自家人先亂了。

所以漢武帝這是在殺雞儆猴。

這汲黯也真是好樣的,多少人能像他一樣被陛下嫌棄還能不消沉呢?

那膽小的肯定更是隱居山林而不出了。

【然而苦難是創作者的土壤,再加上賈誼的文學天賦,所以賈誼往往被人們所銘記,但至少從這裡來說,汲黯的態度是一個官員或者說是每一個工作者應該有的,現在所經歷的每一件平凡又毫無作用的事情都是將來某個成就的積累,誰說被貶官就是前途無望了呢?】

【但是這話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是千難萬難,王維也懂得這個道理,卻不影響他在被貶時低落困惑,其他人亦是如此。】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誰說不是呢?

王維想,他們許多人都明白這些道理。

或者說,他們明白很多的道理,但是明白是一回事,能真正地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

那時的他是沒能做到的。

【關於汲黯,還有一個很著名的東西就是他的傳《汲黯傳》,這篇文章出自司馬遷《史記》,而它真正出名,是因為這幅來自元代的趙孟俯的小楷書法作品《汲黯傳》,如他的《前後赤壁賦》一樣,都是他十分有名的作品,我個人也非常喜歡,推薦給大家。】

眾人掃了一眼那書法作品都忍不住稱讚。

寫得確實不錯!

【我們言歸正傳,這首《上張令公》顯然是一首不錯的求謁詩,其中也很能表現王維的思想與真誠,但是獻出這首詩後王維就去了嵩山隱居,也不知是故作高深,還是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