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9頁 (第1/2页)

【因為你看李林甫騙李隆基,玩弄朝野,後來楊國忠又謊報軍情,這時候又來個漁陽探使,為什麼一個個地都敢欺騙李隆基呢?那還不是看李隆基好騙,但是李隆基真的好騙嗎?這不見得,他曾經也是一個很厲害的帝王,一個帝王勵精圖治獲得了極高的成就之後,難免心就飄了,他覺得自己天下無敵,朝中的小打小鬧他根本不放在眼裡,於是乎小打小鬧變成了滅國之禍。】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沉著臉,大概明白了。

明白了為什麼幕中女子說自己年輕的時候勵精圖治,老了也差點晚節不保。

就是因為在獲得極高的成就後有些不可一世了。

他是走上了秦始皇的後塵。

只是因為自己不似秦皇暴虐,又有許多忠臣相護,兒子也不似胡亥那邊昏庸,所以唐朝的結局才不至於像秦朝一樣。

所以一點小打小鬧或許真算不了什麼?

但是小打小鬧發展之後呢?

許許多多的小打小鬧加在一處呢?

實在讓人難以不多想。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李隆基還和楊玉環在驪山上沉溺歌舞,安祿山已經帶兵突破了中原。】

【這裡用的「舞破」其實是很精準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們剛才講過的內因與外因,其實整個安史之亂最大的問題還是在唐朝廷內部,如果李隆基能夠清醒一點,事情就不會發展成最後那樣,而且他的清醒還不能只是幡然醒悟,得是早早地清醒。】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隆基明白,安祿山是他一手扶持起來的。

他實在也很難把事情怪到別人的身上去。

這次他清醒得夠早,誰也別想再把他當傻子耍。

【李隆基為什麼會去試探安祿山,那個時候可能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安祿山要謀反了,但是一直在李隆基耳朵邊上念叨的是太子和楊國忠,這兩個人,一個可能威脅到自己的帝位迫不及待的立功,另一個本來就是個蠢的,在朝中也經常做些蠢事,在李隆基看來,他寵信楊國忠就是允許楊國忠小打小鬧,而安祿山才是在外面幹大事的人,是他的人。】

許多百姓有些不懂這李隆基的想法。。

他寧願相信一個外人,也不願意相信自己的兒子。

但是呢,似乎也不是那麼想不通。

父子兄弟自相殘殺的事情又不是沒有,只能說他信錯了人吧,所以其實皇帝也是會做錯事的,他們不能輕信皇帝說的話。

【都說天子多疑,李隆基不多疑嗎?他疑,所以在聽到此事時派人去試探安祿山,但他在疑心安祿山的時候,同時也疑心太子和楊國忠,覺得他們或許是在挑事,所以他信了漁陽探使,但怎麼也沒想到,還是被騙了,當皇帝也不容易。】

這下子許多人都明白了。

他們還在想李隆基怎麼突然就從一個明君變成了一個昏君,原來其實就是他在前面做了許多英明的事情,所以到了後來覺得自己總是無往不利的,只要是自己的想法那都是對的,然而卻在功成名就後陰溝里翻了船。

人們都不知是該同情他還是責備他了。

【大家可以觀察一下,當某個朝堂上的反對之聲多起來,而後又突然消失,這就是不正常的,多起來時或許就是出現了一個楊國忠,而突然消失,那可能就是楊國忠也開始指鹿為馬了,當然,這只是舉個例子。】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趙佶想了又想,他有點想不通。

他覺得自己這朝堂似乎沒經歷過這什麼反對之聲,也沒有什麼指鹿為馬的事吧?

怎麼就突然變成了後來那樣子了呢?

【其三更多的就是諷刺了,「萬國笙歌醉太平,倚天樓殿月分明。」杜牧將氣氛烘托寫得很好,不管他要怎麼樣的風雨,前面總要寫與之相對的太平祥和,大概人類的本質就是搞破壞吧,全國上下一派歌舞昇平,驪山上樓宇宮殿在月光下格外分明,「雲中亂拍祿山舞,風過重巒下笑聲。」然而在那殿中,安祿山不過隨便亂跳的胡旋舞竟就引得楊貴妃笑聲連連。】

眾人沒懂女子說的什麼人類的本質。

但是他們卻覺得後面的話極其的諷刺,安祿山和楊貴妃湊在一處,令人怎麼聽怎麼不舒服。

果然杜牧就像是來搞破壞的,營造好了一個祥和的場景,立馬破壞掉。

【這裡講的是安祿山跳胡旋舞,楊玉環收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