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頁 (第1/2页)

【在那途中,他還路過了鎮江,在鎮江遇到了已經年老色衰的杜秋,也就是杜秋娘,在正史中的名字是杜仲陽,說名字大家可能想不起來,但我們只要說她唱過的一首詩,大家一定就知道了,《金縷衣》。】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不要貪圖榮華富貴,要珍惜少年時光,咱們解釋出來好像是沒什麼,但是這句子還是不錯的,這首詩有人說就是杜秋娘作的,不過已經不可考了,後面兩句我們更加熟悉,「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目的就是告訴人們,要珍惜時光。】

然而很多以前的人肯定是沒有聽說過這個人的,也不曾聽說過《金縷衣》。

這時候乍一見到這詩,倒是都覺得這詩不錯。

竟還是個女子做的。

古往今來,多少珍惜時光的作品。

但又有多少能寫好的?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王維便是個極愛花的人,但他喜歡任由花自己生長,倒是少有折花之時。

這時一聽這樣的句子,也覺有理。

可又覺有些怪。

不由得又往深了想。

【這個杜秋娘的一生也算是個傳奇了,她是唐末時期的歌伎,在十多歲的時候就很有名了,當時時任鎮海節度使的李錡花重金把她買到府中,據說她就是唱了《金縷衣》,於是被李錡納為侍妾,成為官家老爺的侍妾,在當時那個年代來說,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算不得好,因為大家都知道一句話,「一入侯門深似海」,但是也算不得壞,因為一個歌伎的命運能有多好呢?】

這樣的事,在他們這個年代是很正常的,又不是什么正妻,也不是什麼皇親國戚,不過是個侍妾罷了。

侍妾,放在哪個年代進了高門大戶那也就是個奴婢,有什麼好傳奇的?

許多人看不上歌伎,對此嗤之以鼻,可沒想到的是這並非女子說的傳奇。

【然而杜秋娘的命運並沒有在一個小小的節度府結束,後來李錡謀反被誅,杜秋娘就作為罪臣家眷被充入宮中為奴,誰知道因為能歌善舞,卻被當時的唐憲宗給看上了,這誰來了不說一句好命,所以這有一門技術還是很重要的,關鍵時候不僅能保命,還能翻身農奴把歌唱。】

眾人都驚了。

這樣的故事他們只在話本子裡見過啊!

唐,元和年間。

白居易和元稹都吃了一驚。

「這不能夠吧?」元稹驚嘆道。

白居易自然也不信,李錡謀反之事他們自然知道,家眷入宮他們也知道,可從未聽過聖人納妃之事。

但是幕中女子所言之事少有很離譜的,這是怎麼一回事?

【然而,杜秋娘並沒有因為憲宗的寵愛走向更光輝的明天,公元820年,元和十五年,憲宗無故死在宮中,杜秋娘瞬間沒了依靠,好在唐穆宗李恆並沒有對她怎麼樣,反而讓她做了李湊的傅姆,差不多就是奶娘的意思吧。】

無故死在宮中?

眾人的關注點全部被吸引到了這話上面。

之前不是說是被害死的嗎?

怎麼又是無故了?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都是民間的一些野史,就跟唐玄宗的梅妃一樣,很有可能出自民間編的傳奇小說,不是說這個人不存在,而是她或許只是一個很小很小的小人物,然後隨著傳奇故事的衍生,就變成了我們今天知道的故事的主角,就算杜牧的詩中有提及,咱們也不能就認定是真的,但是我們先暫且假裝這個故事是真的。】

眾人都不知該說什麼了。

搞了半天原來都是假的。

這個杜牧,能寫點真的東西嗎?

【當了奶娘,杜秋娘就指著李湊過日子了,可是沒有想到的是唐穆宗李恆好色荒淫,沒過多久就死了,後來唐敬宗李湛也沒多久就死了,杜秋娘就懷疑這三個皇帝的離奇死亡跟宦官有關,首先肯定是害怕擔心李湊,其次心中或許也有了干票大的破釜沉舟的想法,反正都是編故事了,劇情再誇張一點也沒什麼,於是她和宰相連手想要除掉當時的宦官王守澄扶持彰王李湊上位,誰知並沒有能瞞過王守澄,李湊被貶為庶民,杜秋娘也被賜還鄉,也就是潤州。】

【此中考據爭議比較多,大家就看看樂子就行了,作為傳說,可讀性挺強的,但作為正史就有點假了,金手指太大。】

說到可讀性,眾人又忍不住地多看了看。

確實,雖然很不可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