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頁 (第1/2页)

身入困境,即便他發憤著書,心裡真的不會有所怨言嗎?

許多朝代的帝王心中都開始打鼓,心中想自己有沒有得罪史官。

雖然有些人覺得司馬遷的言行並不算過分,但是也有些人是覺得《史記》中有貶漢傾向的。

那種傾向,與《漢書》的傾向就完全不同。

這讓許多人為難了。

因為他們既想要一本像《漢書》這樣誇讚自己的史書,又想要《史記》這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書。

一時間,兩相竟是難以選擇。

【他舉了許多的例子,「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還有左丘明、孫子、韓非子,詩三百也是大多「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他們都是遭遇了一定的磨難才寫出了這些作品的。】

發憤著書,是幕中女子一開始就說過的。

如今瞧著這些個悲情文人,眾人只覺司馬遷總結得極好。

【「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這些人都是自己的理想得不到實現了,所以追述往事,展望未來。現在他也是個廢人了,他要向這些人學習,學習什麼呢?發憤著書,這時他才下定決心好好地寫《史記》。】

劉徹抿了抿唇。

其實這才是他的目的吧。

他覺得不能從司馬遷的自序中來窺探他著書的目的啊,尤其是那些會得罪自己的目的。

司馬遷就是再膽大,就是在厭了自己,也不該在書中這樣直接表現出來。

但是像這樣的目的卻是很明顯的。

可在那樣的情況下,他還能想著思考未來,這可真是劉徹都不得不讚賞的。

司馬遷算個人才。

【或許沒有這件事情的影響,《史記》就只是一本普普通通的史書,但是經歷了這些事情之後,其中帶了更多的屬於司馬遷的情感,這對於一部史書來說不一定是件多好的事情,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史記》那就是我們絕大多數人心中的史書,無可替代。】

劉徹已經做好準備了。

司馬遷同樣如此。

他們都想看看這本如今還未出現,卻讓幕中女子提及最多的史書到底是何種樣子。

【要說起來,若是單論史書,或許許多人會覺得《漢書》比《史記》更好,但是《漢書》的地位始終是不如《史記》的,這其中原因有很多,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史記》是司馬遷自己想寫的,而《漢書》那是奉命而寫的。】

這是什麼意思?這疑問是人們下意識的反應。

但是但凡平日裡擅創作的人很快就明白了。

自己想寫的,傾注更多感情的,那勢必就是更適合自己的,創作自然是更容易成功。

再一想這兩本史書,那可不就是如此?

【大家想想宮體詩和初唐四傑的詩作的對比大家就明白了,或許宮體詩它有很高的藝術技巧,寫得也很恢弘大氣,甚至是招上位者喜愛,但是他缺少了最重要的東西,咱們可以稱之為自由的靈魂,哈哈,大家能理解吧。】

【在班固那個時候,私修國史那是大罪,班固還因為這個事情入了獄,但是正是因為此次入獄,讓他獲得了正經地修國史的機會,然而漢明帝讓他修史,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讓他宣揚「漢德」,在這樣的背景下,班固的創作必然會受到很多的限制,比如《漢書》對於劉邦的記載,那就比《史記》要好得多。】

沒錯,正是限制。

在很多時候,即便是皇帝什麼也沒說,知道要給皇帝過目的,大家自然都會小心著點,總不好因為筆桿子丟了命。

可是若自己自己寫寫,如此的考慮就小得多了。

而且像《漢書》這種,或許少不了帝王刻意的「囑咐」吧。

不過依舊有些人不認同這個說法。

是《漢書》中對於劉邦的記載太好,還是《史記》過於貶低劉邦了呢?

這恐怕只有劉邦站出來才能說得清楚吧。

公元前202年,漢五年。

劉邦覺得這還挺有意思的。

他從來不懼怕別人對自己的眼光。

而且他想既然是史書,能有多離譜,想來也是差不了多少的。

或許這兩個人都是有誇張的,一個夸一個貶,中和中和可能也就是真的自己了。

【而且整體來說,《史記》中很多言辭是很犀利的,整體也會比較隨意一點,但是《漢書》的語言就更溫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