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頁 (第1/2页)

【以上都是我結合《史記》進行的猜測,沒有參考其他的史料,大家看看就行,也要有自己的判斷。】

唉。

許多人忍不住嘆息。

還以為此次的千古疑問如今就能清楚了呢?

不過想來也是,這事情哪有人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得?

幕中女子早說了這世上沒有仙人,只不過是他們這些人還總是想著將對方當做仙人罷了。

【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呢,一個那麼偉大,做出了那麼多功績的帝王開始了越來越不被人理解的行為,難道功成名就之後註定要走向衰敗的道路嗎?】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是什麼時候呢?

嬴政也在想。

是什麼時候開始,自己一點點地在葬送自己打下的天下。

他最後讓胡亥把秦國給亡了那就說明他不是完美的,這是他應該避免的。

因為他看得出來,雖然他也不想承認,但胡亥在很多地方都是在學他啊。

即便胡亥學得不倫不類。

而這些被胡亥誤解的行為,他早該告訴對方。

嬴政不覺得這一切都是自己的錯,但他也確實有錯。

現在還來得及,一定來得及,他還可以做得更好。

【關於這一點,其實有個成語可以說明,那就是「月盈則虧」吧,人的探索的過程是無限的,秦始皇在那麼有限的時間裡做了那麼多的事情,然後他開始去探索更多的未知的領域,然而這個領域是無法探究甚至是根本不存在的,他的探知過程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他為了突破這個阻力,做事就難免偏激一些,但是由於他在前面的一系列事情上取得的成功,讓他自負地認為自己的決策都是對的,甚至是身邊出現了許多隻對他說好聽的話的人,許多原因迭加在一起,導致了他犯錯。】

那這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嗎?

許多人都發出了同樣的疑惑。

因為這不是幕中女子第一次提到這樣的現象了。

上一次似乎還是那個繁盛的大唐,好好的一個盛世走向巔峰就來了一個大跟頭。

再說月盈則虧,難道是不可避免的嗎?

各地,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論很快又開始了。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李清照沒能忍得住,在幕中女子還沒說完的時候,她問:「你們是怎麼看這個月盈則虧的?想想。」

人人都知道月盈則虧,因為這道理也確實是正確的。

但是如果把月盈則虧放到朝代更替上,那是不是就說明沒有任何朝代是可以經久不衰的呢?

一旁,扶月有了些不同的想法。

她想,並非沒有解決之法吧。

這秦朝和唐朝的衰敗那都是很嚴重的,那跟月亮怎麼能一樣呢?

從前,她沒讀過歷史,但是她卻看過月亮,不管是月虧到月盈還是月盈到月虧那都沒有一下子就變了的啊,都是一日一日不同的。

那朝代更替似乎也該是如此的呢?

試想若是唐朝時期在安史之亂前,在開始慢慢頹廢時有人能攔得住李隆基,那就沒有安史之亂,那即便唐朝還是會慢慢衰敗,終究不會那麼快地消亡。

而緩慢地消亡就給人更多的反應時間,或許也就更容易挽大廈之將傾。

然而扶月也知道,想要達成自己的這樣的想法是很難的,因為如今這世間的一切都是帝王做主,帝王想做什麼,真有人能攔得住他們嗎?

【而嬴政的錯誤在這兩年尤為明顯,這是為什麼呢?我想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現在的身體,很多時候自己的身體自己知道,他大概是察覺到了自己身體不行了,所以想要加快追求長生的步伐,但是一個人跑得再快跑不過生命的流逝,即便強如嬴政也沒有辦法。】

【而且他那個時候的表現是很符合一個病人的表現的,很多病人在生病的時候都會比較暴躁,尤其是當他還有點力氣的時候,但是這種暴躁對於病情的緩解毫無作用甚至是起到了反作用,所以為什麼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老人脾氣古怪,我覺得是有這方面原因的。】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這麼一說,眾人好像覺得有那麼點道理。

身體不好就發怒,怒急就攻心,誰都知道啊。

而最近陛下這狀態,可不正好應驗了嗎?

【公元前211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