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頁 (第1/2页)

【但是只是解決了這一點還不夠,一起巡遊的還有一些大臣,大臣們偶爾要見見皇帝,怎麼辦呢?「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輒從轀涼車中可其奏事。」人生如戲,全靠演技啊,假裝皇帝在車裡。】

【然後幾人一路帶著棺材趕回咸陽,可是這個時候是夏天,不管是什麼樣的涼車,以古代的技術都無法避免屍體腐爛發臭,為了不讓人察覺,他們便準備了幾箱海產品熏著一路回了咸陽,我是秦始皇我都得氣死,不是,氣活。】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驚得張了張嘴沒能說得出話來。

所以自己的屍身是發爛發臭了嗎?

眾大臣感受著大殿之上的低氣壓,不知怎麼勸說才好,只能是顫顫巍巍不敢說話。

【然而,在他們的大事成功之前,他們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兒,那就是處理遠在邊關的扶蘇。】

【他們先時已經攔下了秦始皇給扶蘇的信,然後現在又偽造一封,在信中細數扶蘇和蒙恬的罪責,並賜予死罪,這裡帶上蒙恬說明蒙恬至少是忠於秦始皇而且知道秦始皇的一些想法的,用這裡大概可以猜測秦始皇確實是屬意扶蘇的,而蒙恬出事,意味著還在會稽的蒙毅應該也是凶多吉少,這時候再去看蒙毅中途返程的事,就更顯得迷霧重重了。】

嬴政已經不想知道胡亥是個什麼想法了。

他不可能再去跟胡亥說任何的話,就在宮裡老死吧。

殺了他都嫌髒了這咸陽宮的土地!

而且對於他這樣從小嬌生慣養又心懷不軌的人來說,讓他煎熬地活著才是對他最好的懲罰。

若說他爭權奪利,嬴政還會覺得他不是個沒有志向的,可他千不該萬不該對自己的父親兄弟動手,實在大逆不道。

得到了天下又沒能辦成半點事,自己怎麼會有這麼個兒子?

【信中寫到扶蘇和蒙恬在外多年,並沒能立下什麼軍功反而死傷無數,不僅如此,說扶蘇因為自己不能回京做太子,就經常寫信回咸陽說嬴政的不是,這話應該不是假的,但是應該就是勸諫,所以賜予死罪,而蒙恬公子身邊,沒有起到勸諫職責,同樣死罪。】

【這時候,儒家那一套的弊端就顯現了,「君使臣以禮,則臣事君以忠。」後來董仲舒根據也是根據這個觀點提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觀點,因為有著這樣的信念,扶蘇竟是沒有懷疑便自裁了。】

眾人都十分心痛。

哪怕不是秦朝的人,雖然他們也覺得扶蘇傻。

或許他真的不是那麼適合做一個太子一個帝王,但是,他是多麼實誠的一個孩子啊。

很多深信儒家的讀書人們也有些懷疑了,儒家真是這樣的嗎?

他們所信的儒家,似乎真是這樣,只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罷了。

如此一想, 心中便更加佩服扶蘇了。

另外還有一些人乾脆想著要拋棄儒家那一套,可是從一生下來他們的生命里就都是儒家的東西,如今,突然讓他們換了,他們能去信什麼呢?

【他的自裁不僅說明了儒家思想的一些弊端,也說明了秦始皇在教育上的問題,扶蘇自裁那說明他認為那封信上的內容是真的,秦始皇到底做了什麼,讓他的親生兒子覺得他是個會殺兒子的人,重點是哪怕詔書中的罪責是真的,這些怎麼看也都是罪不至死的啊。】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也在想,自己到底是做了什麼,讓他這麼想自己的?

自己雖然坐到了這個位置,也殺了不少的人,善良他是真的說不上,但是對於親人,對於有用的人,他有那般殘忍嗎?

這就是他恨那些儒家的東西的緣故,如果不是它們,扶蘇至於自裁嗎?

眾人都十分氣憤,氣憤得險些忘了扶蘇此時就在大殿之上了。

扶蘇也有些驚訝於事情的走向,他知道那事情一定是真的, 那是自己能夠做得出來的事情。

可是為什麼會這樣呢?

自己怎麼就沒有求證一下呢?

他就這麼不信自己的父皇嗎,還是說自己太信任父皇了,以至於父皇讓自己去死自己毫不猶豫地就去死了。

不知為何,看到父皇生氣的樣子,他也有些心疼起來。

他和父皇並不怎麼親近,但是他覺得父皇的教育是沒有太大的問題的。

他的父皇在外面有更多的大事要做,自己在後面怎麼能拖他的後腿呢?

是兒臣無用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