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頁 (第1/2页)

這沒什麼大不了的,他可以。

垃圾皇帝?眾人一驚。

此女真是什麼都敢說啊。

【而後半句說秦始皇錯了不改,這裡肯定不是知錯不改,應該是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因為我們從秦始皇的經歷中可以看得出來他其實是一個知錯能改的人,像我們之前提到過的李斯的《諫逐客書》的事情,他就是知道自己做下的驅逐客卿的決定是錯誤的,一經提醒立馬就改了。】

【還有一個比較有名的就是當初攻打楚國的時候發生的一件事情,當初秦始皇身邊有兩員大將,一個是老將王翦,另一個是年輕將領李信,王翦認為攻打楚國要六十萬大軍,李信則認為二十萬就夠了,咱們的始皇陛下很欣賞少年人的勇氣,於是就用了李信,王翦看了直搖頭就辭職隱居去了。結果李信大敗,秦始皇知道後立馬去給王翦道歉將人又請了出來,暫且不管李信和王翦這個事情的詳細過程,從這兒看,秦始皇就不是一個知錯不改的人。】

眾人頷首。

陛下確實是會聽從意見的,只要讓他信。

只是普通的話難以叫他相信罷了。

說起來很多時候還真得靠著李斯。

唉,李斯真是胡塗啊!

【而秦始皇不知道自己的錯誤,可以用一意孤行來形容吧。他的巡遊修仙搞基建嚴刑峻法,這是我們提到過很多次的了,而他的錯也基本在於這些。】

不搞了。

嬴政想,現在挽回自己的名聲比宣揚自己的功績更有用。

雖然巨幕的出現給了大秦眾人幾乎是致命的打擊。

但是他的功績也傳遍了這個土地的每一個角落。

【「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而胡亥呢,不僅接手了皇位,而且把秦始皇的那些錯誤的東西一併學了去,因循不改不說,反而更加嚴重。】

眾人嘆息。

沒眼看。

【「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說起來子嬰好像犯下的錯要小一些,弱小孤獨又無助說的就是他吧,子嬰在位的時間太短了,其實我們很難去評價他,但僅一點,他殺死了一手扶持自己上位的趙高,那就是好樣的,哪怕趙高並不是真心的。】

思來想去,還是公子扶蘇好啊。

若是扶蘇即位,想必不會如此。

眾人不得不認,陛下還是有點眼光的。

不不不,怎麼就看上趙高那傢伙呢?

【本來呢,他們三個咱們公認的除了二世是個昏君,其他兩位是可以拯救的,但是「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諫,智士不敢謀。」只要有了忠臣輔佐,能夠糾其錯,護其身,那事情就不會變成後來那樣子,為什麼會「忠臣不敢諫,智士不敢謀」呢?因為「秦俗多忌諱之禁,忠言未卒於口而身為戮沒矣。」】

【秦朝嚴苛的法律以及秦始皇暴虐的脾氣導致很多人想說不敢說,怕意見一說自己就已經是死路一條,久而久之的,說真話的時候就少了,但是也還是有,像李斯、像淳于越。】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隆基其實也明白,但凡坐到這位置上的,誰又不明白呢?

忠言逆耳。

可是誰又不喜歡聽好話呢?

他又嘆了一聲。

廣開言路,實在重要啊!

【到了二世的時候,一開始也有勸諫之聲,可後來指鹿為馬後,還有人敢說真話嗎,沒有了。】

【而在子嬰時,這個時候說什麼話都沒用了,秦朝已經是死路一條。】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死路一條幾個字像是一把刀,直接懸在了咸陽宮的上方。

讓所有人的心都跟著大刀搖晃,直至斬落下來。

【不過這裡的評價是為了批評秦朝的三位統治者嗎?恐怕沒那麼簡單吧,寫這些話的是賈誼,引用這些話的是司馬遷,那賈誼因為對現狀不滿,然後提出意見被漢文帝貶了,司馬遷因為對漢武帝的想法不滿,提出意見下獄被漢武帝施腐刑了,他們想說的是什麼呢?】

【陛下啊,睜開你的眼睛看看吧,秦朝就是帝王對臣子的意見過於苛責,所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諫,智士不敢謀。」再這樣下去,就沒人敢說真話了,秦朝的昨天就會變成我們漢朝的明天啊!】

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

劉徹撇撇嘴,他早就猜到會是如此。

他知道了,暴虐失心要不得。

【所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