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苏铭的心思飘向远方。 (第1/2页)

"这样的深厚情谊,难怪他会放心让他来叫你下马!"朱棣的老友如是说道。”

这是对他极大的信任无疑!"朱棣的父亲深知他的性格。

"只要他尽心尽力,未来高官厚禄自然少不了!"朱父对朱棣的用人之道了如指掌。

他明白,作为帝王,需要的是包容而非刻板,无论是奸佞还是忠良,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有时,所谓的奸,未必全然邪恶;而忠诚,也不尽然皆善。

有些忠诚之人,只知盲目忠诚,却不具备实际的治理才能,这样的重任落在他们身上,只会酿成地方之灾。

苏铭认为,作为一个明君,懂得全面审视人的能力和品性是必备素养。

然而,朱父并未察觉苏铭的心思飘向远方。

他饶有兴趣地问:“这么说,景清算是好运了。”

"老四向来念旧,一旦他认为你有才华,必定另眼相待。”

他接着问道,“那么,后来景清做了什么呢。”

苏铭无奈地回答:“我不是刚说过了吗,他企图刺杀朱棣。”

听到这里,朱父愕然。

他回头瞥了眼紧跟在后面的景清,表情显得有些微妙。

起初,朱父以为苏铭是在夸张景清的胆量,但现在看来,这似乎并非空穴来风。

刺杀皇帝,非同小可,尤其是对于这位出身武将,且通过战争夺取天下的朱棣而言,难度可想而知。

尽管景清看似弱不禁风,但在朱棣面前,恐怕一招之敌都算不上。

朱父心中暗想,难道这景清有异于常人的智谋,能策划出令人难以想象的刺杀计划?

朱父低声自语:“这就难怪了……”他无法接受,一个被高度信任的人,竟会选择如此极端的行动。

“信任如斯,却要背叛至极,如果换成我,绝不能容许。”

这无疑是背叛的极致表现。

苏铭贴近朱父耳边轻声透露:“而且他还与方孝孺密谋造反。”

“什么?那个书生?造反。”

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朱父惊讶不已。

想起洪武十三年那次召见,朱父记得方孝孺虽然学识出众,但过于天真,不适合涉足政坛。

他虽给予方孝孺赞誉,但也清楚其局限。

听到苏铭提起方孝孺,朱父在这个永乐世界中,仿佛找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书生造反?这真是书生干的事吗。”

他的语气中带着明显的轻蔑。

自古以来,书生造反的成功案例寥寥无几,像方孝孺这样的书呆子,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苏铭微微一笑,表示赞同:“你说得对,他们最终必然失败。”

“景清这个人,确实天真得过头,连刺杀这样大事都不做周全准备,居然带刀进朝。”

"不久后,景清的秘密就被朱棣亲自揭开了......"朱元璋听闻,不禁苦笑,原以为景清会用些高明的计策,却不料竟是如此直白。

简直可以说是过于天真!朱元璋饶有兴趣地看向苏铭,询问道:“你所言之事...莫非是在奉天殿发生的吗。”

"正是!史书记载如是。”

苏铭肯定地回答。

朱元璋连连摇头,坚决否认:“那绝不可能!官员上朝怎能携带兵器。”

"你以为锦衣卫是摆设吗?所有大臣入场前都得经过严格搜查。”

"否则,我早被暗杀多次了。”

朱元璋叹息道,【"欲取吾性命者,何止一二。"听到此言,苏铭眉头微皱,】略感惊讶,朱元璋的话确实有一定道理。

在洪武年间,虽然天下初定,但潜在的威胁仍不少,比如张士诚余党、白莲教、蒙古势力,甚至内部的不满者。

皇帝的位置,危险程度极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在奉天殿遭遇不测。

朱元璋总觉得景清的行为背后隐藏着蹊跷,寻常官员怎会不知奉天殿的规矩,带刀进殿,简直是不可思议。

他思索片刻,说道:“此人必是被人利用,且尚未察觉。”

苏铭闻言,细细琢磨,觉得朱元璋的分析并非没有可能。

毕竟,大明的制度皆由朱元璋亲手建立,对于官员上朝的规矩,无人能比他更清楚。

苏铭在阅读史书时,就对景清被朱棣搜出刀一事感到疑惑。

书中记载,有人事先向朱棣通风报信,说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